到达洪江的时候,天刚蒙蒙亮,阳光透过薄雾洒在蜿蜒纵深的青石板小路上,沉默而安静。由于坐了一个晚上的火车,疲惫不堪,便先随意找了一间写着住宿的老房子补眠去了。
再次醒来时已经是下午两点了,稍稍梳洗一下,该到我们去探寻古城了。梳洗的时候碰上屋主老太太,闲谈了几句,豁然发现,原来我们住的老屋竟然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了,步出屋子抬头看时,才知道,这居然是抗战前后八大油号之一“肖恒庆”油号老板的房子,嘿嘿,一不小心就能住到一百多年前的房子呢。
洪江的窨子屋是它的一大建筑特色,在弯曲狭窄的青石板街巷里穿行,一家挨着一家粉墙黛瓦的窨子屋,古色古香,厚重深沉。每一扇铁锈班驳,缀满大铁钉的沉重大门都突显出它们曾经的历史和经过的沧桑。高高的封火墙内,屋顶呈方形往中间倾斜,留出一方让阳光照射的空间,便是一个天井,一个窨子屋内设置了很多个这样的天井。据说,这种屋顶呈方内凹的结构,可以让雨水内收,与洪江祖传的“肥水不流外家”的商训暗合。
洪江,起源于春秋,成形于盛唐,鼎盛于明清,特别是在清朝,更以洪油、木材、鸦片、白蜡等名扬一时。所以,走过那些幽深古巷时,便会看到很多写着油号、钱庄、报馆、银行、镖局、会馆等等名号的建筑,甚至我还能看到皂坊、染坊,虽然昔日繁华不在,可是从那些处处可见的明清时期留下的门匾、楹联、石雕、石刻上,仍能感受到每个时期不同的故事。
游走在古商城里,还处处能见到很多用青石板镶制呈长方形的太平缸,一直纳闷,它究竟有什么作用呢?直到进了高家书院才解了这个谜。从好客的老太太那得知,太平缸在旧时是用于承接天水,并作防火用的,现在闲置时便用来畜水养鱼,江南地区的古人喜欢在前院露天置一口大缸用于储水防火,但大多的缸都是陶制,只有洪江古商城的是用一块块青石板镶制成,实为罕见。
告别了热情的老太太,我们继续探访。从福全堂旁的街巷弯进去,突然看见这儿的窨子屋上飘荡着五颜六色的彩带,在这只有青灰黑单调色彩的古商城中显得特别夺目,原来这就是洪江有名的青楼了。洪江的青楼分为堂班和窑班两种,窑班为低档青楼,而堂班则为高档青楼,专供达官贵人、豪商巨富消费,“绍兴班”就是当时的一家高档青楼,这里的妓女多为卖艺不卖身的高级艺妓,才貌俱佳,擅长琴棋诗画。那些高挂门头的红灯笼,那随风舞动的彩带以及耳边传来隐隐约约的古筝声,似又把我们带到了那繁华奢糜的夜晚……
入夜的洪江更显古镇沧桑,少了白天的喧哗,幽静而安逸,迷离的灯光照在蜿蜒曲折的青石街小巷里隐隐约约,恍惚着,我一下子竟分不清前世今生了,不由的放慢了脚步,敛气屏声,生怕惊扰了远古的魂灵。■罗琪
【百科名片】
洪江古商城坐落在沅水、巫水汇合处,它起源于春秋,成形于盛唐,鼎盛于明清,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腊、鸦片而闻名,是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区的物资集散地,是湘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宗教中心,素有"湘西明珠"、"小南京"、"西南大都会"之美称。据专家考证,现仍保存完好的洪江古商城的明、清古建筑,如窨子屋、寺院、镖局、钱庄、商号、洋行、作坊、店铺、客栈、青楼、报社、烟馆等共380多栋,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
【百度推荐】
民国23年(1934),洪江3.76万人中,经商的就达1.3万人。据民国19年(1930)统计和民国22年(1933)《中国实业志》载,当时洪江的货币流通量居湖南省第二位,仅次于省会长沙,成为湘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著名作家沈从文在散文《沅江上游的几个县份》中写道:“由辰溪大河上行,便到洪江,洪江是湘西的中心……通常有‘小重庆’的称呼。”据1938年的《湘水道查勘报告》,经常聚集在洪江的这种木帆船便有511艘,可见市面之繁荣。抗日战争时期,地处“大后方”的洪江出现过“战时繁荣”,全国20多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及外国的商人纷至沓来,开设店铺达130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