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 食品安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特别报道

第A3版
广告
 
标题导航
返回湖南在线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2年09月0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产业轻封杀”,被惯坏的“赢家”
步步为赢:产销环节确实存在问题 部门:对不合格厂家有“网开一面”情况
记者 黄定都 实习生 钱洋洋 尹丹霞

    9月6日,长沙市荷花池巷,步步为赢熟食依然在市场上热卖。

    实习生 李健 摄

    除了重金属镉超标,步步为赢产品历年来被检验出的不合格项目主要为山梨酸、苯甲酸、脱氢乙酸等防腐、防霉剂超标以及菌落总数超标。

    为何产品屡屡被查出不合格?9月3日,公司相关负责人张海红表示,常见的菌落超标问题,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生产环节,会存在操作不规范,二是消毒杀菌设备,以前是100°的高温,现在是用气,该厂前段时间刚购置了一批新的高温杀菌设备—杀菌锅,100多摄氏度的高温来杀菌。

    此外,产品包装袋有问题。该厂生产的熟食是真空包装,不易保存,不能被太阳直射、需在阴凉处存放,但是销售方通常不会按这个要求来办,所以他们正在考虑增加包装袋厚度。

    最后,张海红认为是“公司产品铺货广,所以被抽检到的几率高”。

    产品在销售前需要进行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等检验环节。张海红介绍,目前该厂共有2名检验员,均是持有检验资格证。每一批次均会进行检验,在产量大自检不过来的情况下会委托检验。

    能检验哪些项目?张海红说,可以检测菌落、颜色,“我不直接负责生产,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

    长沙市质监局法规处处长张文革介绍,产品检验包括抽查检验、委托检验以及企业自检。

    除了企业自检是由厂家的检验员通过厂内自备的检验设备进行检验,其余的均是委托有检验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验,如省质监局下的直属机构省食检院。无论质监部门的强制抽检计划以及企业的委托检验,还是工商部门的抽查,均是送样委托这类机构检验。

    记者统计分析步步为赢抽检不合格产品名单后发现,其产品主要是由工商部门抽检并公布出来,被质检部门抽检出来的次数不多。其中,由省质监局公布的不合格名单仅一次。

    ■记者 黄定都

    实习生 钱洋洋  尹丹霞

    调查

    厂多兵少,技术有限,“照顾保护”……

    21度上榜背后,六大原因导致监管难

    虽屡屡登上不合格产品黑榜,步步为赢公司却一次次化险为夷,原因在哪里?工商、质监、专业学者各抒己见。

    随着记者调查的深入,一个国内食品安全监督困局尴尬浮现:多头管理导致盲区;基于扶持产业考虑,从轻处罚;食品检验标准本身存争议;人手财力不够使得检验难度大;质监系统信息沟通不畅导致监管滞后。

    依靠质监部门来保证食品安全,似乎已成不可承受之重。

    【原因一】

    “技术水平有限,

    所以问题严重”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吴海龙,曾担任过长沙市质监局食品安全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关注食品安全。他认为,法律允许范围内的食品添加剂出现重量超标,跟我国整体工业发展水平有关。如果自动化水平高,重量的控制就会精确。“现在很多厂家是人工在添加的,不是流水线,会出现不均匀状况。”所谓质量控制,就是恒定。我们国家的技术水平还不能达到,所以问题就严重。

    张海红也坦率地说:“(步步为赢)厂区有员工100来人,现在当地人已经比外地来的员工多了,基本是中年人,年轻人是不愿待在厂房里的。大学毕业生在销售队伍里才有。”

    【原因二】

    厂多兵少,监管难度太大

    雨花区质监分局局长宋杰斌透露,湖南省出台了《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规范食品生产监管工作的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对食品生产加工者实施基于风险和信用的分类监管制度,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加工者增加现场核查的频次,对食品生产加工者划分为四个(A、B、C、D)监督管理等级。

    “但目前这项制度并没有有效实施。”宋杰斌说,原因是管理难度大、质检部门人手不够、食品生产企业数量庞大。“比如,我们雨花分局总共7名员工,但辖区食品厂家有200余家,有特种设备万余台需要监管,此外还要负责标准计量。”

    【原因三】

    “5月的检验报告单,8月才收到”

    质监不合格产品榜单公布后,质监系统上下级信息沟通不畅,也让监管效果被急剧削弱。

    作为常规的监督检查,省质监局每月会发布一批次的全省食品质量安全省级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名单。若厂家对检验结果没有异议,将对该批次的不合格产品销毁。但事实是,雨花区妙味轩食品厂的4月27日生产的素羊肉串,却曾经蹊跷地先后两次登上省质监局不合格产品黑榜。

    原因何在?宋杰斌透露:负责后处理的雨花分局8月份才收到由市局转发的省局5月份的检验报告单;在省局第7批产品不合格名单公布后,他们才将第6批不合格产品处罚决定书送达给厂家。后经雨花分局查实,被检验出的不合格批次产品已经全部销售完毕。

    【原因四】

    某些质监标准“脱离实际”

    宋杰斌说,一些食品检验标准本身就有不尽合理之处,标准修订没有跟实际生产条件对接。比如,面包企业是原料面粉,菌落总数从原来的≤30000cfu/g突然降到750≤cfu/g,全国性的评估、调研都没有一个过程,标准修改之后,很多企业做不到。再比如,香干原来也是≤30000cfu/g,现在变成750≤cfu/g。“我们在基层就知道,要达到750的香干必须通过高温高压,这样的香干没人吃,会像棉花絮一样,没有香干的味道了。”

    宋杰斌很快又补充说,既然标准公布了就要执行,“我的话只是反映现状。”

    【原因五】

    纳税大户会保护照顾?

    在考虑到扶持地方产业的前提下,质监部门往往对某些查出不合格产品的厂家“网开一面”。省质监局副局长甘跃华今年6月曾在媒体撰文指出,食品监管机构目前在监管模式上,存在重扶持产业、轻强制退出,重质量结果监管、轻企业行为监管等问题。

    业内人士披露,步步为赢是望城当地知名企业,是纳税大户,所以从扶持产业的角度出发,会对其进行照顾。“一般处理比较轻巧,只是当批次处分。产品有问题了,罚点钱。只有当批次是有问题的,其他都是好的。”

    【原因六】

    分段管理存管理盲区

    因为牵涉到多部门协调,现有的分段管理模式,使得食品安全存在监管难度。

    吴海龙分析,原料从田间来,农业部门监管;从采购到市场,有的直接进入流通,是工商负责,还有很多相关的部门在监管;如果是批量生产,涉及到质监;吃出了问题是卫生部门负责。“要有效协调,只管其中一段都不行。”

    记者注意到,目前,我国监管食品质量的主要是工商和质监,其中,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负责,销售、流通则由工商等部门监管。通常来说,质监机构在生产厂家抽取尚未上市的产品,工商部门则是在商场、超市、便利店等卖场随机取样。

    宋杰斌说,分段管理使得监管出现盲区,如“前店后厂”的情况就让监管部门无所适从。“实际上,国家也注意到这一问题,有消息称,以后工商和质监可能合并在一起。”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特别报道
   第A3版:广告
   第A4版:广告
   第A5版:食品安全
   第A6版: 食品安全
   第A7版:广告
   第A8版: 食品安全
   第A9版:广告
   第A10版:反“暴”行动
   第A11版: 都市·公共
   第A12版:都市·公共
   第A13版: 热线新闻
   第A14版: 瞬间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黄页
   第A17版:湖南新闻
   第A18版:中国·重点
   第A19版: 中国·重点
   第A20版:世界·视点
   第A21版:世界·万象
   第A22版: 文娱·看台
   第A23版:体育·看台
   第A24版:微博日报
   第A25版:经济·3C
   第A26版:广告
   第A27版:经济·3C
   第A28版:长沙社区文化节
   第A29版:楼市周刊
   第A30版: 楼市·业界
   第A31版:楼市·业界
   第A32版:广告
   第B1版:财经
   第B2版:财经·关注
   第B3版:财经·综合
   第B4版:财经·理财
   第B5版:财经·专题
   第B6版:财经·操盘
   第B7版:财经·公司
   第B8版: 经济·消费
   第D1版:魔镜画报
   第D2版:魔闻天下
   第D3版:广告
   第D4版:魔力四射
   第D5版:魔力四射
   第D6版:魔镜霓裳
   第D7版:魔镜霓裳
   第D8版:魔镜霓裳
   第D9版:魔镜霓裳
   第D10版:魔镜焕颜
   第D11版:魔镜焕颜
   第D12版:魔镜焕颜
   第D13版:魔镜焕颜
   第D14版:魔登潮人
   第D15版:街拍
   第D16版:探店
   第D17版:搜城
   第D18版:妆容
   第D19版:魔镜创诣
   第D20版:车生活
   第D21版:玩美
   第D22版:性情
   第D23版:魔都速递
   第D24版:广告
“重产业轻封杀”,被惯坏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