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8月13日讯 今天上午,本报记者收到这样一条短信: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对于我的家庭来说,学费真的是一件难事,幸好你们帮助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我会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回报大家。替我谢谢好心的匡老师!”
发短信的是苗族女孩薛娇,这个贫困的农家女孩今年以高考文科609分被中央民族大学录取。全家人在高兴之余,也为学费发愁不已。得知薛娇的情况后,长沙的匡老师承诺每年资助她6000元。8月10日,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匡老师将第一年的6000元郑重交到本报,让我们转交给远在湖南怀化麻阳乡下的薛娇。
“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 自本报利群阳光助学行动启动以来,越来越多的读者加入助学队伍中,传递着“爱心改变命运”的正能量。
朴素的匡老师一次捐出8500元
朴素的穿着、简单的短发、身上没有任何饰物,四十岁左右的匡老师说起帮助的原因,“从农村走出来太不容易了,特别是女孩。”匡老师说,她自己也是农村出身,当年读大学还是免费的。
在一沓沓申请表中,匡老师选中了薛娇。这个女孩的父母都是残疾人,父亲常年服药,姐姐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研,家里主要靠母亲打零工和政府救助。
“我的小孩今年从厦门大学毕业了,我会一直资助薛娇,直到她大学毕业。”匡老师一再叮嘱,乡下孩子来趟省城不容易,要我们直接将6000元打到薛娇的账户,为她节省路费。
更令人动容的是,在听说一名报名的寒门学子的堂妹父亲病逝、交不起初中学杂费时,匡老师又掏出2500元,让我们转交给这位女孩。
儿子捡到100元,她捐了1000元
株洲的蔡女士也将1000元爱心款交到了本报记者手中,这笔助学款还有一个曲折的故事。
前不久,蔡女士的儿子捡了100元钱,却没找到失主。为了教育儿子,她决定将钱捐出来,当她看到本报报道炎陵姑娘沈婷艰难求学的故事后,便打来电话,要连同孩子捡的钱一共给沈婷捐1000元。蔡女士说,希望儿子能以此学会善良。
沈婷的家在离炎陵县城大约40分钟路程的一个小村子,家里住的是60年前祖父留下的老房子。父亲去世后,母亲嫁给继父带着她和妹妹一起生活。妹妹今年读初二,她即将进入大学,双份学费让这个贫困的家庭一筹莫展。
目前,懂事的沈婷在炎陵县城一家夜宵店工作,以减轻父母的压力。“在夜宵店洗碗每个月有800元钱。”沈婷说,8月底,她应该能挣到大学前几个月的生活费。 ■记者 贺卫玲
互动
本报利群阳光助学报名已于8月10日结束,8月下旬将把助学金发放到学子手中。如果您想奉献爱心,可拨打热线:0731-84329215、84329849。让我们用爱心铸就贫寒学子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