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会耍扫帚的环卫工人张秀芳在网上爆红,人称“扫帚姐”;而在长沙县春华镇松元村也有着一名远近闻名的“扫帚哥”:39岁的盲人张志雄原本是一名本科生,双目失明后他靠扎扫帚谋生,13年扎出近5万个扫帚,不仅解决了生计问题,还在拖着扫帚走村串户的推销中学会了“盲人骑摩托”的绝招。
6月8日,记者来到松元村,见到了这个时尚而坚强的“扫帚哥”。
■记者 朱晓华
他的遭遇:奶奶葬礼上突然失明
沿春华镇红旗水库一直往里走十多公里山路后,在两个种满果树的小山包中间,静立着一座简陋的红砖楼房,这就是张志雄的家。
当这个声音洪亮、将近一米八的帅气大个子出现时,记者一时无法把他跟盲人联系起来,直到他摸索着上前来握手,才从他有些呆滞的眼神里觉出异样。
“我是自考本科生,32岁那年失明的,之前当过三个学校的代课老师……”
他患的是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这是一种迄今尚未攻克的医学难题,患者的视力从青少年开始逐渐下降,直至完全失明。他一直祈祷这一天能慢点到来。然而,它还是来了:2004年12月,很寒冷的一天。因奶奶过世,身为长孙的他需向前来悼念的人磕头,“忽然有一次,磕完抬起头便只看见一些黑影了……”这一度让他“觉得失去了整个世界”。
代课老师做不成了,要怎样养活自己?为维持生计,张志雄没多犹豫,就选择了一般农村老年人才愿意侍弄的“扎扫帚”。在1998年尚未完全失明的时候,他就曾跟一名老人学会了扎扫帚,完全失明后,扎扫帚便成了他唯一的谋生手段。这一扎,便是13年。
他的艰辛:母亲当了他七年的眼睛
棕片、棕叶、木棍、竹条等原材料虽说不费钱,可必须到山林里去找,尤其是棕片,需要自己到棕树上一片一片去剐,为此,张志雄的双手经常被刺得鲜血淋漓。
“你怎么不戴手套呢?”记者问。
“哪能戴手套啊,我靠的是触觉,戴了手套就感触不到了,宁愿被刺也不能戴手套呀。”
“你看不见,怎么剐呢?”
“都是我娘把我牵到树下,我再动手去剐的。”张志雄说,母亲就是他的眼睛,走到哪里都是母亲牵着他,给他指路。
“我娘还是我的视觉总监呢!”张志雄笑道。因为眼睛看不见,他分不清颜色,扎扫帚需要涉及美观度的,便由母亲经手。“比如棕片黑的一定要扎在里面,红的就扎在外面……我娘分好了我才开始扎。”
除此以外,张志雄还经常在母亲的帮助下骑着摩托车出外推销扫帚,母亲“左、左,右、右”地发出指令,他就依照指令行驶,时速可达20多公里。两母子配合非常默契,十多年来从来没有摔过跤,他那手“盲人骑摩托”的绝活就这样练成了。
这些年来,已有近5万个扫帚在他手下诞生,周边乡镇学校用的扫帚都从他这里“进货”。
他的影响:“我们都是他的铁杆粉丝”
在“扫帚哥”的名声下掩藏的,是一个勤劳达观的“坚强哥”。
采访当天,张志雄外出打工的弟弟恰好回家帮忙蒸酒,谈到哥哥,他说:“我们都是他的铁杆粉丝。”
虽说失明了,但张志雄在家里活没比别人少干。他家的房前屋后种着柿子、板栗、桃子、梨子、梅子等十多种果树,都是他的劳动成果。
张志雄的“听多识广”也让弟弟佩服。“他平常就是听听收音机,可知道的就比我们多……”所以,家里的很多事情都是张志雄做主,只要他说要做的,母亲和弟弟绝不阻拦。
他的心态:一直保持着对生活的激情
在张志雄家,记者还见到了他的好朋友、长沙县十中高三语文老师唐强利,他是张志雄在中学代课时的同事,刚送考归来。
“我们是将近20年的朋友了,我一直很佩服他,他的表现常让我们这些正常人惭愧!我们正常人都经常有懈怠的时候,可他没有,一直保持着对生活的激情!”
在张家的大门门框上,贴着张志雄自创的对联“小饮三杯真醉不如假醉糊涂难得,长存一柄房净更兼心净清爽可求”,横批是“大发栗柿”,将他的“扫帚”人生调侃得轻松无比。
对于横批,记者愣是没看明白,他笑着解释:“就是希望家里的板栗和柿子能丰收呢。”
他还曾拟过一首打油诗自诩:“一根拐棍在手里,江湖浪迹任东西。当初若不遭刀斧,而今可与梁柱齐。”
他的心愿: 想成为盲人心理咨询师
“我想成为一个盲人心理咨询师。”张志雄表示。自从好友唐强利开始学习心理咨询后,他也强烈向往能接触这一行当。“叫我娘给我念弗洛伊德之类的书籍太不好意思了,要是有能说话的教材就好了!”他笑着说。
“我还想买一台盲人上网的电脑,开个博客与别人交流……”
他说:“能站着我绝不会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