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眼里,死亡只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著名作家史铁生未能走过2010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凌晨3时,59岁的史铁生因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
不举行遗体告别
据其生前好友介绍,尽管史铁生常年与病痛相伴,但家人并未料到其会这么突然离世,史铁生太太十分悲痛,整夜未眠。依史铁生生前自己多次重申的意愿,将不举行遗体告别。
史铁生的夫人告诉亲友及读者:在之后的适当时间,将以适当的形式对他的离开表达追思。
“铁生30日下午从医院做完透析回家后,感到头疼、恶心,并呕吐,后一直昏迷,被急救车送往医院。他再也没有醒过来。”北京市作家协会秘书长王升山透露。
王升山介绍,根据史铁生生前意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自嘲“职业是生病”
史铁生1951年出生在北京,21岁时双腿瘫痪,30岁那年患上了严重的肾病,从1998年开始做透析。
至今,经过1000多次针刺的史铁生,动脉和静脉点已经成了蚯蚓状。史铁生坚强的意志力使他的医生都受到震动,以至于有人宣称:“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谈死是矫情的。”
常年与病痛相伴,他曾自嘲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东西。”
而史铁生这位“业余写作”的残疾人作家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重要的篇章。他的《老屋小记》曾获鲁迅文学奖,《病隙碎笔》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著名散文《我与地坛》更是感动了无数读者。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这样平淡地看待死亡:“死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经典语录
1.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2.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所以你得知道,消灭恐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可是我还知道,消灭人性最好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那么,是消灭欲望的同时也消灭恐慌呢,还是保留欲望的同时也保留人生。
3.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4.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5.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病因解析
“在肾病患者的死亡原因中,特别是尿毒症患者,心脏病和脑血管意外事件,可以说排在首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周福德副主任医师表示,很多肾病患者都是并发心衰或脑出血,最终抢救无效而离世。
各界怀念
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去世的消息在微博上被众多热爱他的读者关注,网友纷纷转发留言寄托哀思。
著名作家张海迪:史铁生是精神上的钢铁汉!在当下喧嚣浮躁的社会,铁生文学作品中的那份沉静更显珍贵,他从容地阅读了生命这本大书,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立场。他的生命痛苦,灵魂却是那么纯净。
青岛专栏作家刘宜庆:地坛不见斯人影,此刻他应在天堂。一路走好!
网友林草草的海:高中时,《我与地坛》基本上能倒背如流,至今记得第一次读到时的安心感觉。
网友一朵小僖:《我与地坛》当年让懵懂无知的我感动不已。2010年的最后一天里,您走好,您一路的坚韧勇敢告诉了活着的人应该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史铁生作品档案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多篇中、短篇小说。
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
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另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的电影剧本,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的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和其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综合新华社 法制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