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评
浙江省省长吕祖善23日在浙江省经济工作会议上说,现在有人说建设的经济适用房无人问津,我倒想问问,那些经济适用房到底建在了哪里?许多是建在城郊,居民买东西没有商店,看病、就学也不方便,上班没有公交车,因此,这些房子才会无人问津。把保障性住房建在那里,这不是对人民负责的态度,那是交差、是敷衍。(《经济参考报》12月25日)
经济适用房到底应该建在哪里?吕祖善这一问,可谓直击经适房无人问津的核心。
建设经适房本是政府的一项惠民举措,在房价高涨的今天,价格相对低廉的经适房本应是争相购买供不应求,但一些地方却出现了无人问津的怪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的一点就在于吕祖善分析的,经适房成了“城郊房”:居民买东西没有商店,看病、就学也不方便,上班没有公交车。当基本的配套设施都不具备时,选择经适房就意味着生活的不方便,意味着生活成本的上升。如此一来,建设经适房的良好初衷就被歪曲了,善政就沦为“看上去很美”的摆设。
经适房应该建在哪里?正如吕祖善所说,“可以在高档、成熟的小区附近建设一些保障性住房,这样小区的保洁、保安、保姆等岗位可以就近招聘,能为那些低收入群众创造适宜的就业岗位,也有利于优化保障性住房的布局结构,避免‘贫民窟’现象产生”。
但问题的关键是,这将受到太多因素的制约。其中一个核心因素,就是土地财政。当前,土地已经成了不少地方财政赖以生存的基础。试想,到底是城郊的地好卖,还是城区的地好卖?到底是城郊的地价高,还是城区的地价高?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连上学的孩子都知道。这一情境下,经适房成了城郊房似乎就成了必然。
从这个意义上说,经适房要祛除城郊房的宿命,根本在于转变思路,改变财政的构成,不让地方财政成为土地财政。就方法论而言,当前还可以做的,就是明确经适房不可以成为城郊房,通过制度规定,政府在城郊房选址时,必须经过民意讨论,不能关起门来自己决定,而公众只能被动接受。 ■乔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