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本报A17版《转档案要先交钱考试,这是啥规定?》报道讲述了工作3年的湖南籍毕业生小肖从省内转档案遇到的麻烦事,人事部门给出的解释是:他如果以调干身份迁出的话则需要“转正定级”。在这个全员聘用的年代,大学生的“干部身份”还有多大意义?这成为许多读者争论的焦点。
案例
有没有“干部身份”让他们一喜一忧
小张是2002年走上岗位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留在北京一家公司工作。当时,小张并不符合落户北京的条件,属于打工者。不过他并不在意,觉得不落户没问题,可以落老家啊。于是,小张就把户口迁移到老家,档案也放在了当地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今年年初,小张终于成功获得了“转正”的机会,公司准备为他办理人才引进、落户北京的手续。当公司正为他准备材料时,北京人才服务中心发现小张不具备国家干部身份,因而不能为其办理人才引进手续。
与小张正好相反的是,小李2001年在长沙某高校毕业后,在省公安厅户政中心工作,属聘用员工。但该单位当时在长沙市人才服务中心为所有聘用员工办了人事代理。工作两年后,小李考取了公务员,当他的档案调走时,工龄、档案工资已从2001年计算,那么他到新单位的工资级别比同年毕业没有办理人事代理手续的同学档案工资要高两个级别。
专家
全面推行聘用制,“干部身份”失去了原有意义
小李与小张的这一喜一忧,不禁让人感叹“干部身份”的重要。但省人才流动服务中心人事代理部部长雷伟明却告诉记者,其实早在2001年,国家取消了“吸收录用干部”的相关政策。在此之前,大中专统招学生毕业后自然获得“干部身份”,有资格进入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因此,“干部身份”成为进入政府机关的“准门槛”,是当时招聘的重要条件之一。但从2002年起,全面推行聘用制,实行按职位招考后,大学生的“干部身份”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雷伟明表示,“转正定级”与“干部身份”是两个概念,因为人事部门除了身份的管理,还有工资、福利、业绩等评定。“‘转正定级’的作用在于确定工龄和评定职称,其实已经没有‘干部身份’这个说法了。”
提醒
不必再纠缠于“干部身份”,但别忘了办转正定级
尽管没有了“干部身份”这一说,但在实际操作中,诸多事实已表明,想要落户北京、上海、深圳等这些“门槛”较高城市的毕业生,就是因为没有“干部身份”而无法调入;一些事业单位在招聘中也明确要有“干部身份”。
对此,雷伟明表示,目前的确有一些事业单位和人事代理机构潜意识里仍有这种想法和做法,特别是报考公务员或者一些国企的招聘、录取,如果没有“干部身份”就会有一系列的麻烦。“这也是中国人事制度改革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人事制度改革已实施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但短时间内遗留的问题很难彻底解决。”
对大学生而言,不必再纠缠于“干部身份”,但还是提醒你毕业工作满一年后,别忘了办理转正定级手续,这样才能得到全国各地人事人才机构的互认,这不仅将是你考公务员或进入事业单位核定工资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办理异地调动手续的必备条件。
■记者 刘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