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7版:【重建者】 兄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新闻·焦点

第A3版
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返回湖南在线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09年5月12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有难,湘人在:18万志愿者里的湘版记忆
手足之城,复活之城
邹丽娜

4月30日下午,四川理县下孟乡,王发文、石凯和好克木兄弟三人趁着休息时间,搭乘便车去乡下给村民义务劳动。在这一带,乡亲们都知道他们三个是志愿者中间的“兄弟连” 特派记者 杨抒怀 摄

■特派记者 邹丽娜

31人,其中男性18名,女性13名,都是20岁出头。从去年至今,他们已经在灾区度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当一年快到头时,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选择了考公务员,也有很多选择了续签。或去或留,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对记者说“绝不遗憾曾来过这里。”

他们,只是18万灾区志愿者中普通的一员,但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湖南志愿者。

湖南人与“兄弟连”

“好克木,来帮帮忙!”4月30日,当记者来到四川理县下孟乡时,路边上,一个身着衬衫、体形微胖的青年正大声地呼喊着同伴。听到他的呼唤,两个身材瘦削的青年赶紧赶过来,帮着他一起推着一个老人的水泥板车。

把水泥拖进老人的家,帮着下水泥,在墙边垒好,不到五分钟,三人的身上都涂上了一块一块的脏痕。在藏族老人连连的“吐尔西兰多(藏语‘谢谢’)”声中,三人相视一笑,又忙碌别的去了。

这个穿衬衫的青年,名叫王发文,来自于湖南。他的两名同伴好克木和石凯,则分别来自新疆和山西。三个人,汉族的王发文和哈萨克族的好克木、回族的石凯,是志愿者队伍中小有名气的“兄弟连”。

同一天到来、同住在一起、同时做着工作、同时在闲暇时间帮助着灾区群众,也在这个时候同时选择了续签,除了吃饭经常不在一起外,他们时常是一个整体。“没办法,大家分属三个民族,饮食习惯合不来。”王发文告诉记者。

志愿者救人成了本能

睡帐篷、过沼泽、翻雪山、吃野果、把灾民的女儿从余震中的房子中背出来……5月9日,通过网络,志愿者李亮和记者说起他这一年的经历时只有两个字:“值了!”

地震后,刚刚从湖南师大毕业的李亮放弃了正准备签约的一份工作,成为一名志愿者来到了四川理县,在海拔2700多米的夹壁乡政府工作。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统计全乡所有房屋的受损情况,虽然全乡只有300多户人家,但很多都在1000多米的山顶上,手脚并用爬上去,一天下来也只走了30多户人家,鞋底破了,脚上全是水泡。

2008年8月5日,李亮和往常一样,正在乡下调研。突然,地动山摇,地震了!他脑海里马上闪出了这个词语。他告诉记者,当时他吓得动都不敢动,片刻,才惊醒过来,拔腿就往开阔的地方跑,可刚跑没几分钟,就看见村民泽朗甲家的房子已经倾斜了。“快,救我女儿!”泽朗甲满脸是血地对他吼着。他愣了一下,马上冲进了即将倒塌的房子,把残疾的女孩背了出来。“出来后,我才发现衣服都湿透了,不是不怕,而是救人成了本能。”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新闻·焦点
   第A3版:新闻·焦点
   第A4版:5·12汶川大地震周年祭
   第A5版:新闻·焦点
   第A6版:广告
   第A7版:新闻·要点
   第A8版:天下
   第A9版:新特区新闻
   第A10版:新特区·热线/民生
   第A11版:新体育
   第A12版:新娱乐
   第B1版:财经新闻
   第B2版:财经·证券
   第B3版:财经·教育
   第B4版:财经·教育
   第T1版:特刊
   第T2版:【亲历者】 哀悼
   第T3版:【重建者】 家庭
   第T4版:【重建者】 榜样
   第T5版:【重建者】 精神
   第T6版:【重建者】 秩序
   第T7版:【重建者】 兄弟
   第T8版:【重建者】 影像
手足之城,复活之城
“只想凭良心去修好它”
震区来的藏族姑娘报名参加“快乐女声”
“记得带些槟榔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