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心理工作室编辑出版
本期联合出品:茶陵县教育局
主持单位: 茶陵县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
主持人: 谭燕君 龙玲艳 彭建雄
分离焦虑,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和亲近的人分开时会感到害怕,是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正确面对分离焦虑是关键,希望父母和老师在分离焦虑中能读懂孩子的依恋行为、语言,用智慧与爱搭建起通往独立的桥梁。
四句心语让爱回归
茶陵县第一中学 胡玲玲
最近,在心理咨询室听到两名高中生的倾诉,她们的声音里带着迷茫与不安。一位低着头说:“我不舒服想请假,妈妈只问我请多久。”另一位低头摆弄衣角:“我感觉和父母的感情不像爱,更像利益互换。他们关心我不过是因为我还有希望考上大学……”
她们的困惑撕开了许多亲子关系的隐痛:父母那么用力地爱着孩子,孩子却感受不到,总是担心自己表现不好父母就会不爱自己。这种分离焦虑情绪在青春期爆发,伴随着自我认同的探寻和人际关系的建立,青少年的焦虑心理会更加明显。
重塑依恋关系是治愈分离焦虑的关键,我们必须让孩子确信自己是被认可并被深爱的。最简单的做法,是从沟通入手。以下是经过大量咨询案例验证的“四句心语”:
我很在乎你的感受。这句话直击第一个女孩的孤独。当孩子抱怨“肚子疼”,比起追问“会不会影响学习”,一句“你难受我很心疼”更能让她感受到“我的存在是被重视的”。
做不到,不代表你不好。说给那个害怕高考失败的女孩。太多孩子背负着“优秀才配爱”的枷锁,这句话是在说“我爱你,因为你是你,不是因为你考了多少分”。
没关系,爸妈陪你一起解决问题。分离焦虑的本质是恐惧独自面对。这句话传递的不仅是支持,更是“无论发生什么,你永远有退路”的安全感。
我很愿意听你说。放下手机,看着孩子的眼睛说出这句话。有时,倾听比建议更珍贵,因为这意味着“你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我全心全意接纳”。
这些话语不是魔法咒语,而是需要反复练习的心灵习惯。一位父亲曾分享他的改变:当儿子考试失利,他忍住批评,先说:“我知道你很难过”,结果儿子突然大哭:“我以为你会像以前那样骂我。”那一刻,他懂得了——爱若不以对方需要的方式抵达,便只是单方面的付出。
请相信,当父母开始说“我在乎”“我接受”“我陪伴”,从内心尊重、接纳、理解、信任孩子,那些曾被分离焦虑困住的孩子,终将学会带着爱的底气走向远方。
家校共织解忧网
茶陵县芙蓉学校 段玉洁
在我刚踏入教师队伍的第一年,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开学的第一天,小南紧紧攥着外婆的衣角,哭得满脸通红,不肯进校门。小南父母离异,母亲为了生计远赴外省打工,这个父母离异后由外婆照顾的孩子,在校门口和外婆上演“拉锯战”。
小南的表现是典型的分离焦虑,这份焦虑背后藏着三重压力:父母离异打破了原本的安全港湾;最依赖的妈妈突然离开;陌生的校园环境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就像被移栽的小树苗,孩子需要同时适应家庭土壤的改变和校园新环境的双重考验。
作为班主任兼心理老师的我用了三周时间陪小南完成“校门闯关”:
渐进式适应:第一周允许外婆在教室陪读半小时,第二周缩短至10分钟,第三周改为目送进校门。
家校共筑安全网:绘制“情绪晴雨表”,用小贴纸记录每天进校的心情变化,我帮助他识别开心、焦虑等感受,及时调整心态,避免情绪积压,提升心理调节能力。
特别设计“守护天使”活动:让孩子们轮流当小南的校园向导。当同学小美牵着她在校园里认识校园内的花草树木时,那些花草成了小南打开心门的钥匙。
此外,我还联系了小南的母亲,要求她和孩子保持“情感热线”畅通,并固定视频时间。小南妈妈每周三、周六晚七点的视频通话,成了孩子心里的定时星光。
一段时间后,当小南握着同学的手主动走向教室时,外婆流下了高兴的眼泪——孩子的改变太不容易了。其实每个抗拒入校的孩子,都是在用全身心呼唤对爱的渴望。
面对分离焦虑的孩子,我们要做的不是强行剪断依赖的脐带,而是编织一张柔软而坚韧的守护网。当孩子知道转身后仍有爱的守望,分离终将成为成长的翅膀。
尊重“过渡性客体”的存在
茶陵县城西小学 谭晶
清晨教室的门口,总有个抱着毛绒小熊的孩子在徘徊。这个孩子的书包侧袋永远露出小熊的耳朵,午休时必须握着小熊的爪子,户外活动时也要把小熊放在视线可及的地方。
面对带着小熊上学的孩子,老师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担忧:“总抱着玩偶会不会影响学习?”“别的孩子模仿怎么办?”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允许过渡客体存在,反而能帮助孩子更快适应新环境。芬兰学前教育机构的实践显示,当教师接纳孩子携带个人依恋物品入园时,儿童的适应期平均缩短30%,攻击性行为减少40%。
蓝色小熊、粉色手帕……这些被紧紧携带的小物件,都是孩子们的“安心小伙伴”。当孩子被迫与家人分离时,“安心小伙伴”成为家人陪伴的“象征物”,帮助他们缓解分离焦虑。
老师们可以尝试建立“小熊寄存处”这样的弹性机制:允许孩子在需要时携带小熊,引导他们给小熊安排一个专属座位,就像给新朋友办理“入园手续”一样。当孩子逐渐熟悉环境,小熊会自然从“时刻紧握”变为“偶尔陪伴”。这种温和的引导方式,既尊重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规则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过渡客体的作用会随着心理发展自然演变,就像毛毛虫需要完成蜕变。当孩子的内在安全感逐渐稳固,小熊的角色会从“全能保护者”转化为“童年伙伴”。观察发现,大多数孩子在小学三年级左右会主动减少对过渡客体的依赖,因为他们已经在与老师、同学的互动中,逐步融入、适应了学校新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催促孩子“扔掉小熊”,而是成为“过渡性环境”的营造者。通过积极的语言、行动回应,帮助孩子将外部的替代客体内化为内心的安全感模式。
下次,当那个抱着小熊的孩子走进教室,请给他一个温暖的微笑。这份看似微小的接纳,正在为孩子搭建一个充满安全感的成长空间——在那里,分离不再是可怕的断裂,而是带着依恋的独立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