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全媒体记者 董以良 通讯员 杨伟 刘玉芳
“这座用芭茅杆做的‘乾元亭’简直栩栩如生,连门窗都能灵活开合,做工真精巧!”4月29日下午,吉首市乾元小学美术手工兴趣小组教室里,学生们围着一件历时一年完成的芭茅杆建筑模型赞叹不已。
芭茅草是一种寻常的野生植物,其茎秆可以用来做背篓等手工作品。乾元小学创新开设芭茅杆制作课程,组织学生到户外采摘芭茅草,制作芭茅秆工艺品,通过艺术创作感悟劳动之美。
“用小刀裁切芭茅杆时,芭茅杆一定要旋转一周裁切,这样切芭茅杆才不会破……”美术教师陈磊一边操作一边向学生介绍。这些原材料均是师生课余时间从野外采集、晾晒并精心保存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们熟练地进行着测量、擦拭、裁剪、拼装、粘合等工序,不一会儿,精巧的微型家具、建筑模型、传统农具便在他们手中诞生。
掌握了基础技法后,师生们开始挑战更复杂的艺术创作。从榫卯结构的九柱十一梁到精巧细密的万字格花窗,再到工艺复杂的飞檐翘角……师生用芭茅杆完美复刻了土家族经典建筑“走马转角楼”。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以校园标志性建筑“乾元亭”为蓝本,制作了高达1.2米的精美模型。
“刚开始接触芭茅秆制作时,手还不够灵活,有时还会扎伤手指。但当一个个小工艺品做好时,我内心感到无比自豪,体会到了劳动的伟大。”组员李昕玥分享道。
“芭茅草看似平凡,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经过巧手加工竟能变成精美的艺术品。”在一次次编织雕刻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传统工艺技能,也领悟到了别样的生命价值。
家长们也感到惊喜。“没想到平时爱玩闹的孩子能安安静静坐下来做手工。周末,我们经常外出找芭茅秆,孩子和大自然更亲近了。”学生陈梓歆的妈妈说道。
在朴素平凡的美术制作室里,芭茅杆的每个折痕都记录着师生劳动的汗水。路边平平无奇的野草,在孩子们手中以最鲜活的方式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