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师说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25年01月0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说说元旦那些事儿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元旦一词何意?现代“春节”和古代“元旦”啥关系?“新年快乐”用古文怎么说?在古代,新年有哪些“节日仪式感”?让我们开启一趟穿越时空的新年之旅。

  “新年快乐”用古文怎么说

  从今诸事愿、胜如旧。人生强健,喜一年入手。——金·王寂《踏莎行·元旦》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唐·卢照邻《元日述怀》

  但得老亲常健好,不辞新岁且穷忙。——宋·吕本中《得扬州书》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明·陈献章《元旦试笔》

  新年莫多事,且放好怀开。——宋·戴复古《癸卯岁旦》

  交年换新岁,长保身荣贵。——宋·晁补之《失调名》

  梅花无限好,催我入新年。——清·曹家达《北郭晚眺呈丁叔衡师立钧》

  新春新景开新宴,看取新年乐事绵。——明·张四维《余音》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唐·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大家沈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宋·杨无咎《双雁儿·除夕》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元·叶颙《己酉新正》

  但入新年,愿百事、皆如意。——宋·佚名《失调名》

  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唐·李世民《守岁》

  新春好,且提壶沽酒,共赏花开。——明·杨慎《沁园春·己丑新正》

  岁除夜雪一寸许,便觉新年喜气多。——宋·李之仪《正旦日大雪过秀州城外闻乐神踏歌打鼓》

  不辞加一岁,唯喜到三春。——唐·薛能《除夜作》

  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宋·赵长卿《探春令·笙歌间错华筵启》

  不改山河旧,同瞻日月新。——元末明初·贝琼《巳酉元旦》

  元旦的变迁史

  □ 刘中才

  说到“元旦”这个词,我们要先明白它的意思。元,谓始;旦,谓日。元旦就是“初始之日”的意思,通常指历法中的首月首日。“元旦”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中:“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这里的“颛”指的是颛顼,他是三皇五帝之一,也就是说,中国人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过元旦了。但如果我们仔细一看,就会发现问题:“孟春三月为元”,也就是说,那时的元旦在“孟春”时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看到,元旦的日期如走马灯一般,随着朝代的更迭而不断变化:夏朝采用夏历纪年,并以孟喜月(农历元月)为正月;商朝以殷历纪年,但殷历的正月是指农历十二月。周天子立国后废止殷商历法改用周历,并以冬月(农历十一月)作为正月。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嬴政在规范货币、度量衡的同时,还明确阳春月(农历十月)为正月。

  或许“孟喜”带有吉祥的寓意,延续至汉代时,汉武帝又将孟喜月定为正月,并把孟喜月的第一天确定为元旦。这个规定一直沿用到清朝。

  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太初历》出现于汉武帝时期。也是在汉武帝时期,元旦的日期正式确定了下来—— 每年农历的一月初一,这个日期也就是今天的春节。那么,元旦什么时候和春节不再是一回事了呢?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法。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考虑到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农历的一月初一称为“春节”,阳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古人的跨年活动

  □ 姚伟钧

  守岁

  守岁俗称“熬年”,即在除夕夜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它是古代人们开创的最早的跨年活动,起源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晋人周处《风土记》记载:“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当时的人们在除夕之夜备好美酒与美食,邀来亲朋好友举杯畅怀,共同度过子夜时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守岁习俗到了唐宋时期更是兴盛。唐代谢良辅在《忆长安·十二月》中描述道:“取酒虾蟆陵下,家家守岁传卮”,北宋文学大家苏轼亦作有《守岁》一诗,当中写道:“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这说明唐宋时期,除夕之夜守岁在民间已非常普遍。

  驱傩 

  傩,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祭礼。古人将冬季的寒气亦视为鬼疫,每当岁尽之时,则要举行“大傩”仪式,尽力驱除,以迎接万物新生。

  商周时期,上至天子,下至百姓,在岁暮之时都会举行一系列傩仪,以便驱疫。到了唐宋时期,驱傩活动已固定在除夕夜举行,且逐步向娱人悦众方面演进,颇具观赏性。

  宋代有大傩仪与小傩仪之分,宫中呈大傩仪。此时驱傩队伍中一直存在的方相氏和十二神兽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门神、将军、钟馗、土地、灶神等形象,人数多达千余。他们从宫内奏乐舞蹈而出,呈游龙摆尾之势,行至城外,叫做“埋祟”,寓意将瘟神疾病驱逐出宫城。在整体的驱傩活动中,多了歌舞、百戏,镇妖辟邪的成分减弱了,娱乐助兴的成分更强。

  燃爆竹

  《荆楚岁时记》中便有描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可见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形成了在新年第一天燃放爆竹驱鬼辟恶的习俗。

  唐代以后,人们已将元旦之日“爆竹”的习俗扩展至除夕夜。“兰萎残此夜,竹爆和诸邻”(唐薛能《除夜作》)写的便是除夕夜竹爆声声不绝、云烟缭绕的情景。

  古代元旦吃什么

  □ 姚伟钧

  早在汉代,元旦便与饮椒柏酒的习俗结合在一起了。椒酒在先秦时曾是楚人享神的酒醴。到了汉代,“椒”又与寿神之一的北斗星神挂上了钩。据《四民月令》说:“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轻能(耐)老,柏是仙药。”可见,当时人们已相信元旦饮用椒花柏叶浸泡的酒,能使人在新年里身体健康,百疾皆除,延年益寿。

  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在元旦除了饮椒柏酒外,还兴起了饮屠苏酒的习俗。《荆楚岁时记》中说:元旦“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淤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

  屠苏是一种药剂,南朝梁人沈约《俗说》云:“屠苏,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遣闾里药一剂,令井中浸之,至元旦取水置于酒尊,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有得其方者,亦不知其人姓名,但名屠苏而已。”显然,最早的屠苏酒是预防时疫的一种中药配剂,在元旦取浸过屠苏药剂的井水饮用,含有新水崇拜的意味。

  吃五辛盘也是为了健身。魏晋时将大蒜、小蒜、韭莱、芸苔、胡荽称为五辛,在元旦时,人们将这五种辛香之物拼在一起吃,意在散发五脏之气。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养生诀》中亦云:“元旦取五辛食之,令人开五脏,去伏热。”按照现代科学观点,元旦之际,寒尽春来,正是易患感冒的时候。用五辛来疏通脏气,发散表汗,对于预防时疫流感,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

  五辛盘是后世春盘、春饼的雏形。唐代时,人们对五辛盘作了改进,增加了一些时令蔬菜,汇为一盘,号为春盘,取其生发迎春之义,在元旦至立春期间食之。

  元旦中的其它一些食物,也多寓吉祥之意,表达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元旦吃“胶牙饧”,这是一种饴糖,古汉语中“胶”与“固”相通,胶牙即固牙,俗传吃了这种糖之后可以使牙齿牢固。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26428 传 真: (0731)84313258 订报热线: (0731)84313258
邮 编: 410005 邮 箱: kjxb001@126.com  全年订价:168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