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教育考试院 刘勇 科教新报社 王燕
高考艺术类统考网络舆情是广大网民在网络平台上,围绕高考艺术类统考的政策、考试过程、结果公布等相关问题所表达的意见、情感、态度及诉求等的总和。其形成与发展极其迅速,处理不当极易引发不良的社会影响。
一、高考艺术类统考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1.信息传播渠道多元,传播速度快。除了传统媒体外,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体也成为重要的传播渠道。基于互联网的高速传播特性,与高考艺术类统考相关的任何信息都能通过微博等社交平台迅速传播,形成强大的舆论场。
2.情感色彩浓厚,易引发共鸣。艺术类统考是艺术类考生的人生要事,广大艺术类考生和家长对考试结果的期待、对考试过程的焦虑、对政策解读的疑惑等,都容易在网络上找到共鸣。
3.虚假信息泛滥,误导性强。由于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加之部分媒体或个人为了博取眼球、部分艺考培训机构为谋取不当利益而故意制造谣言,导致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不实信息。
4.舆情风险点集中,影响深远。其风险点主要集中在政策解读偏差、虚假信息传播等方面。这些风险点一旦爆发,不仅会严重影响考生和家长的心态,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二、高考艺术类统考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
1.预警机制缺失。教育部门、高校及相关管理机构缺乏系统性的舆情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应对高考艺术类统考网络舆情危机时,存在回应速度慢、回应内容不准确等问题。
2.信息不对称。教育部门发布的政策文件,由于其专业性和复杂性,往往难以被所有考生和家长准确理解;部分媒体或个人在解读时可能出现偏差,导致信息传播失真,误导考生和家长。
3.误导性传播。一方面,虚假信息如“内部指标”等,不仅损害了国家教育考试的公平性,还易影响考生的备考心态。另一方面,夸大、片面的信息,如培训机构宣传的“高分秘籍”等,可能误导考生偏离正确的备考方向,浪费时间和精力。
三、高考艺术类统考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1.构建全面的舆情监测体系。选择合适的舆情监测工具,实时收集、整理和分析舆情数据。明确监测目标和范围,主要包括监测关键词、话题、媒体平台及社交网络的活跃度等。通过设定关键词如“艺考政策”“成绩公布”等,实现对相关信息的精准捕捉。同时,覆盖主流媒体、新闻网站、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多种渠道,确保信息的全面性和时效性。
2.设立高效的舆情应对机制。设立专门的舆情处理团队,明确各岗位职责,如舆情监测组、信息发布组、应急处理组和后勤保障组等,确保各环节紧密协作、高效运转。明确不同舆情事件的响应级别和处置流程,对重大舆情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力量进行研判和处置,防止事态扩大。注重舆情事件的预防,通过提前预警、风险评估和预案演练等措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强化信息发布与沟通策略。在高考艺术类统考期间确保信息公开透明,及时发布相关政策解读、考试安排、成绩查询等信息,减少谣言和误解的传播。与媒体和公众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对负面舆情,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及时发布正面信息,引导舆论走向。鼓励和支持专家学者、教育机构、媒体等多元发声,为公众提供全面、客观的信息、观点。
4.加强舆情监测与分析。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网络上的相关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分析研判。通过精准识别舆情热点、预测舆情走势,为制定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发现负面舆情苗头,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和引导,防止其发酵扩散。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舆情应对机制,增强应对水平。
【本文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考试专业委员会第三期教育考试专项课题“教育考试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研究”(jyks2024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