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全媒体记者 王燕 通讯员 何冠俭 罗泽钦 何苗苗
春种番茄,夏种茄子,秋种菠菜,冬种土豆……以季节为主线,设计劳动基地耕作计划;9年求学时光,每学期要参加生活劳动162项、生产劳动108项、服务性劳动90项;从教室到田间再到社会,随处可见用双手和汗水体验劳动的学生……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劳动教育究竟有何“奇招”?日前,记者走进了汝城县马桥镇外沙学校。
以“劳”育人,启智润心
“唐老师,我以前没有种过菜,这次亲身体验才知道爷爷奶奶的辛苦。”放学后,六年级(1)班的一名男生跑到班主任唐昱面前,激动地向她分享自己的劳动心得。
“既感动又欣慰。”男生的这一举动,让唐昱红了眼眶,她告诉记者,这名男生曾经是全校闻名的调皮大王。去年,学校以劳动课为契机,建立了一支学校劳动督查小组,负责校内“新时代劳动实践基地”的日常管理。男生加入小组后,慢慢地发生了变化:不再扰乱课堂秩序,积极完成各科作业;最令教师和家长惊喜的是,他有了责任感,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去打理劳动实践基地。
2020年,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的出台,让劳动课程的实施有了明确的“硬核指标”。外沙学校紧跟步伐,立足国家课程要求,深入研究课程内容、活动、评价等,搭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育体系。
2021年学校投入6万余元,在校内建设了占地2亩的劳动实践基地,种植的蔬菜、花卉、水果多达30多种。经郴州市教育局评估,该校荣获“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合格学校”称号。学校还编写《学校劳动课程实施方案》,确定了“求真求实,劳动育人”目标和“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条主线。结合学生特点,对课程进行科学化设计,做到“劳动与课堂结合”“劳动与生产结合”“劳动与跨学科学习结合”。
“劳动实践基地是推进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外沙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清介绍,每个班都有一块责任地,学生在劳动课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种植劳动。每年举行四次劳动主题周活动:3月与9月为“种子集市”,师生共育的菜苗长出后,以“向书本问,向家长问,向农民问”的方式了解并绘制植物成长调查报告。6月与12月为“丰收集市”,果蔬成熟后开展丰收节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幸福、收获成长。
融入学科,打开课堂的边界
“我们的‘航天种子’到了。”9月开学,外沙学校的师生收到了一份非常珍贵的礼物——来自航天育种项目的石竹、孔雀草和醉蝶花种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把“航天种子”种在校内的航天育种科普园。在劳动实践和观察记录中,感受航天的魅力和探究科学的乐趣。
在多学科融合的课堂上,学生种的萝卜、向日葵等也散发出神奇的魅力,学生通过劳动认识农作物、体验劳作,也在观察、调查、绘画、写作中完成了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
为什么把劳动教育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
2021年,王清担任校长后,便开始琢磨:如何把农村学校办出特色?他发现,学校有60%的农村孩子缺乏农耕劳动体验,不参加日常劳动,有的五谷不分,这让同样出生于农村的王清心里很不是滋味,决定把办学特色紧紧瞄准在劳动教育上,“要让学生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几年间,“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在校园蔚然成风,劳动实践基地成了各班劳作的乐园,学校也变成学生最喜欢的地方。
多元评价,让学习和生活有滋有味
“兄妹两人在家种植茄子,还炒了鱼香茄子给家人品尝。”国庆假期,一名外沙学校学生家长的朋友圈刷屏了。
如何把原本单调的假期过得有滋有味?外沙学校的孩子在劳动里找到了最好的答案:整理书包、种地、做家务、参加志愿者活动……
“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老师会进行多元的评价。”外沙学校劳动基地管理员陈英科表示,学校探索了科学化、具体化、可测化的劳动评价机制和标准,按照“师生+生生”“过程+结果”的原则,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在学校“劳动育人”理念的推动下,外沙学子在劳动中获得了全面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