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碰钉子”一词的来历,有人认为是出自江湖青洪帮切口“碰到钉字”,意思是遇见了对头。“钉子”与“钉字”为谐音,意义又相近。所以就传讹成了易于理解的“碰钉子”。
另有一说,认为与官府衙门有关。封建时代官府衙门或有钱有势人家府邸的大门上都有门钉,门钉一般为铜制,主要起装饰、加固或显示等级的作用。清朝时按等级对门钉的数量和排列进行了规定,皇家建筑每扇门的门钉是横九路、竖九路,一共是九九八十一个门钉。九是阳数里最大的,象征帝王的最高地位。亲王、郡王、公侯等府第使用门钉数量规定为:“亲王府制,正门五间,门钉纵九横七”“世子府制,正门五间,门钉减亲王七之二”“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与世子府同”“公门钉纵横皆七,侯以下至男递减至五五,均以铁”。可见门钉制度是封建等级制度的象征。古时,人们找朝廷或衙门办事很不容易,到这些官员府上拜访,很可能会吃闭门羹,被阻于“门钉”之外,故有“碰钉子”的说法。
摘自《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