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蒙泉镇花薮中学 郑孝炳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关键阶段,他们的体质健康尤其重要。目前部分农村中学体育训练资源匮乏,如何保障农村初中生身心健康、提高其体育知识与技能,是体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本文针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新时期下农村初中体育训练现状
(一)学校对体育训练不够重视。尽管整个教育系统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中考仍是初中教育的指挥棒。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为考进理想高中,下意识缩减其他“不重要”的课程以此增加文化课学习,错误地认为体育中考只要九年级打突击就能取得好成绩,因此,体育课程“首当其冲”成为延长文化课学习时间的“最佳选择”,降低了体育课的开展效率和质量。长此以往会造成学校体育教学的被动局面,不只让学生忽视体育,也影响其他教师对体育教育的看法,制约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二)体育教练自身素质不够专业。初中体育旨在增强学生体能、提高学生抗压能力,但部分初中特别是农村初中并不能有效发挥体育课程的作用,使其成为一门“冷门课程”。在初中体育训练中,教师解释动作最常用的是示范法,导致学生虽可以“照葫芦画瓢”进行锻炼,但是知其表而不知其里,对于体育运动的知识仍一知半解。在具体实践中,甚至还会因为对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彻而导致关节扭伤、肌肉拉伤等问题。另外,由于体育锻炼不到位,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运动能力、免疫能力也相对较差,大部分学生会受到大大小小的病痛伤害。
(三)体育训练器材相对匮乏。在当前初中体育教学领域,还存在着训练内容和环境不完善等问题。具体而言,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导致体育教学内容难度增加。此外,学校体育训练环境创设不合理、体育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支撑体育教师带领学生展开有效的体育训练。
(四)体育特长生成长难成体系。近年来,农村学校的体育训练有了长足发展,但总体来说还是片面开花,不成体系。农村学校体育特长生的成长受多种因素制约,难以走上专业化道路,在升学、就业方面没有明显优势。
二、完善初中体育训练的改进策略
(一)重视初中体育训练活动的开展。在体育教学中,中学体育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日常体育教育,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体能,为文化课学习注入更多活力。同时,教师需秉承综合素质教育的原则和“个性化”训练的理念,在新的体育教学改革中进行贯彻落实,积极更新训练观念和方式,鼓励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充分表达想法,同时接受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和建议。这样的互动不仅能让教师更有效地发挥引导作用,还能根据学生的训练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师生关系良性发展,为未来的体育教学计划奠定坚实基础。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训练中,教师应确保学生持续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要运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根据学生的脉搏、出汗程度、睡眠质量以及眼睛和其他身体机能状况,来避免学生过度负荷和肌肉疲劳。若教师察觉到学生对参与活动缺乏热情,可采用情境学习法,创建有趣的运动情境,引导其参与体育活动。同时,教师可以在训练中安排比赛,激发学生在参与体育竞赛时的运动热情。
(三) 在体育教育中注重健康体育精神和知识的培养。在我国传统体育教育实践中,许多体育教师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培养良好的健康习惯。然而,这有可能会让学生对自己的体育健康行为缺乏足够重视。为了通过体育锻炼维持学生的核心体能,体育教师必须在训练中调整这一状况,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和方法,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健康行为的养成,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体育观念。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正确的运动方式,有效预防因过度训练而导致的肌肉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