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正值大旱之年。由于连年受灾歉收,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郑板桥大兴工役,以工代赈,招募远近受灾饥民修筑房舍,开凿河渠;劝说城乡富裕大户人家打开粮仓,开设粥棚,饥民得以饮食;责令囤积居奇的粮商平价出售粮食;遇有诉讼案件,则维护穷弱利益而抑制富商。
一年除夕之夜,郑板桥仅带一名随从到街市微服私访,看有无缺粮户,过年还有什么困难。百姓门户上都贴着崭新的春联。郑板桥边走边看,当他走到一条背街小巷时,发现一户人家的门上贴着一副特殊的春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而且用的是蓝纸,字如春蚓秋蛇。郑板桥看后,立即带上随从赶回县衙住所,扛上一袋面粉,拎着一包衣服和一大块猪肉返回这户人家。敲开门后,一个面黄肌瘦的妇女迎了出来。郑板桥放下东西,说道:“东西不多,暂缓饥寒,度过年关。”妇女见状,连忙跪下磕头感谢道:“多谢青天大老爷,救了我们一家。”
在回来的路上,随从百思不得其解,问道:“您怎么知道这家人贫穷得过不了年呢?”郑板桥解释说:“上联‘二三四五’,单单缺少‘一’字,意思就是‘缺衣’;下联‘六七八九’,又少了‘十’字,意思是‘少食’;横批‘南北’,就是没有‘东西’。这家的春联是用蓝纸写成,本地有个习俗,家中有人病故,贴春联不能用红纸,要用蓝纸。刚才出来的是个妇人,可知她家的男主人已不在了。春联上的字写得歪歪斜斜,看来家中无钱,供不起孩子读书。”随从听了,恍然大悟。
摘自《语言文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