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全媒体记者 胡荧 通讯员 刘露 杨宁
沿着长沙县034县道,驱车向西。一路上,树叶犹如翻动的绿色书页。记者来到了一栋农家书屋前。
书屋位于长沙县黄兴镇黄兴新村一处安静角落,房子虽老,屋内却整洁如新,屋外绿树成荫,花香四溢。踏进里屋,书香迎面扑来,一张有些年代感的办公桌和台灯缓缓进入视线,书屋主人熊年打开几个铁皮书柜,抚摸着书脊向记者一一介绍起来。
晃动的日光斜照进来,陈年的书香调和了此时的田野芬芳。
“让农村孩子也有自己的书屋。”这是熊年从教育系统退休后做的一份事业。2006年,他用自己的部分工资购买了6000余册图书,创办了农家书屋,这一干就是17年。
细观书屋,两层楼的7间房内放置了20多个铁皮书柜。
聊天间隙,一个少年简单向熊年问好后,便径直走向了里屋。熊年介绍,他是隔壁村的孩子李嘉,每隔几天就会来借书。只见他熟稔地从书架上挑选了几本书,在借阅登记本上登记后,怀抱书本蹦蹦跳跳地回家去了。来这里借书成了他每周末的日常。
对农村孩子来说,书是通往山外的路,是希望,是力量。
“书籍带给我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把我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2014年的小年夜,唐英姿作为留守儿童代表分享了阅读感受。记者翻开一本泛黄的稿纸,唐英姿当时写下的梦想清晰可见。字里行间,藏满了阅读带来的力量和改变。彼时,唐英姿12岁,是黄兴小学六年级学生。
窗外的鸟鸣泄露了密语,阅读过的文字明媚了孩童的心灵。
时间再往前推,一天,唐英姿的奶奶指着远处一栋房子告诉她,那里有一个书屋。顺着奶奶手指的方位,唐英姿约上三五同学找到了书屋。从保存至今的借阅登记表上不难看出,她爱看童话故事、作文精选、经典名著等书籍。
“放暑假、寒假时,我基本上就是‘泡’在书屋里,每次看完了还要借几本书回家。”阅读的幸福时光历历在目,看着曾经的借阅记录,唐英姿心潮澎湃道:“阅读让我平凡、孤单的日子变得与众不同、流光溢彩。”
岁月辗转成歌。大学时期,唐英姿主动请缨当书屋的志愿者。如今,她已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为时代育新人。“受熊老的影响,我站上了三尺讲台,传承着育人之志。”
书屋,一头连着改变,一头连着希望。
2016年后,熊年突然陷入了担忧之境——孩子们迷上了网络世界,有些孩子回家后甚至手机都不离手,来借书的身影慢慢减少了。为此,他向来书屋看书的孩子提了一个要求:“家里必须设有图书角,藏书要有100本,回家后还得每天看书。”
在黄兴新村,不缺好书,缺的是在一起阅读的人。以屋场为单位,熊年发动家里有场地、有人员、有爱心的家庭成立“阅读兴趣小组”。
一呼即应。在农家书屋做志愿者的杜慧率先报名,之后又有几个家长参与。通过筛选,首批成立了6个阅读兴趣小组。其中,以庙门塘组家长杜慧、儿子黄文博组的表现最为突出。
人来人往,书来书往,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着。
记者随着熊年一起来到了黄文博家,入眼即是一个实木书柜摆在客厅里,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多类书籍;往里走,他的卧室里张贴着2020年8月阅读兴趣小组的公示牌,以黄文博为组长、妈妈杜慧为家长代表、姐姐黄依伦为辅导员,还有邹奥、陈慧玉等5个成员。
黄依伦回忆,一到周末上午9时许,他们就赶趟儿似地来家里了。“他们中有两个是我的表弟表妹,杜漪凡坐不住,平时很爱跑出去玩”,她补充道:“黄文博很爱看书,她爱看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等。”
黄文博会跟弟弟妹妹们讲《草房子》的故事,他们听得津津有味,并大谈感悟,有时还会因观点不同争得面红耳赤。润物无声,渐渐地,杜漪凡坐得住了;陈慧玉爱看书了,也迷上了书法……
如今在长沙县自贸临空学校就读的黄文博只要一有时间,就会跑到熊年的农家书屋来看看,翻一翻定期更新的图书。
大树旋转出又一个年轮,乡村的土地接纳了飞鸟从远方携来的种子。17年来,农村书屋俨然成了这个村的“文化符号”,熊年和书屋也如同一粒种子,把文化洒向了田野阡陌间的每一户人家。
在熊年看来,除了多读书,还要带孩子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刘少奇故居、黄兴故居等地,都留下了书屋孩子们的足迹。“租辆汽车,熊爷爷、家长志愿者带着学生就出发了。”唐英姿回忆道,“这一趟趟免费之旅,让孩子们收获了与平时的课堂中不一样的知识,知行合一,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了。”
田野是大地的书页,树林是群山的书页,人生的书页,该由谁去书写?熊年给了山村孩子最好的答题空间。
熊年说:“最享受的还是守着孩子们看书的时光,这里有希望。”17年来,他看着书屋的孩子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书屋创办至今,总借书次数约有13000余次。他很欣慰,因为他办书屋的初衷就是这般——让村里的孩子“有书可读”,让书香离村民近一些。
记者手记
让知识照亮孩子的人生
□ 胡荧
任长沙县黄兴中学第一任校长,而后一直在长沙县教育局工作,带着对教育的情怀,回乡后熊年办起了农家书屋。他说,他退休的时候,没有别的行李,只有书。6000多本书,装满了十几个大纸箱,题材多为与教材相关的辅导书和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课外书。
他爱书。他说:“在他求学时,一个学生能有一本好书是很让人羡慕的。”所以,读小学时,为了能获得一本好书,他骑着单车来到株洲。不过,正是这一本本书籍,才照亮了当年那个单薄身影后来的锦绣前程,让他如今成为了一名乡村“阅读点灯人”。
为了丰富黄兴新村孩子的暑假、寒假生活,他还创办了免费的短训班,邀请大学生志愿者给学生上美术、舞蹈、书法等课程,本就不大的两层楼被分成了很多个功能区。
为了奖励这些孩子,他自费买来一些礼物,并在每年的小年夜这天举行活动,唱歌、跳舞、书法,孩子们用心准备,献给他们的熊爷爷。
书屋虽小,却是熊年的心血。已近耄耋之年的他最担心的就是谁来接力的问题,让这个书屋既“稳定运行”又“充满活力”。
人们常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读书越早越好,但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