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阴县城北学校 汪武 刘艳
一个班总有几个“棘手”的学生,小任就是其中之一。
体育课集合,别的同学都在走廊整齐排列,他却一会儿藏在课桌底下,一会儿在队伍中蹲下,一会儿往厕所方向跑动。从教室去往田径场的路程,他一会儿在楼梯上跳跃,一会儿突然停止不动让后面的同学因惯性撞在他身上,他则顺势推搡前面的同学。我多次提醒、教育他,可他并未改正。为此,我的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他,生怕他出现安全问题。
此外,课堂常规、正常的教学秩序被他打乱,这打断了我的教学过程,还耽误了其他学生的练习时间。如果老师有“制动开关”,按下按钮,就能让学生由动变成静,该多好?
我知道,一味压制、批评他,会让他对课堂失去兴趣甚至厌烦学习,但如果听之任之又会让他愈发不像话。为了找到两者的平衡,我做了很多尝试。
一开始,我和他的班主任联系,希望她在班级里加强纪律规范。没想到,班主任摇头叹息:“不只是一个科任老师来反映这个情况。我们也没法管,他在家从来不写作业,怎么教育都不听。和他父母沟通,父母只会打他,效果甚微。我也为这个事烦心呢!”
我要自己寻找“制动开关”。一天,我在书籍《教育漫谈》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若想使儿童变成明智、贤良、机灵的人,将鞭挞及其他奴隶性的、肉体的惩罚运用于他们的教育中,不是合适的方法;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形下才能偶尔使用。
是的,我不仅要在课上注意他,下课时间也要观察他。我发现,他总是徘徊在同学周围看大家玩,无人让他加入游戏。他给我一种被孤立,很孤独的感觉。我想起了我的老师曾经教导我:如果一个孩子极端闹腾,你首先要考虑他是不是缺乏关注。
我要肯定他,将他带入课堂的管理者中来,让他对课堂具备一定的设想和责任感。上体育课,我让小任担任排头。一开始他扭捏着,踟蹰不前,我知道他是在担心害怕。我说:“老师给你示范一次,放轻松,你可以的。”我示范一次后,让小任试一次,他便声音小小的试了一次。我鼓励他声音大点:“没关系,老师永远在你身后帮助你。”他直了直腰背,转身带队伍下楼,这一次他没有捣乱。
五月的一天,因为突发情况,我上课耽误了两分钟。我急匆匆跑到教室时,映入我眼帘的是两路整齐的队伍,小任在队伍前以非常标准的立正姿势站着——犹如一个等待命令、随时准备出动的战士。这一刻,我的眼睛有点发酸。多好的一个孩子啊。
就这样,随着一次次的课程推进,再没有学生反映小任无故打闹了,同学们玩游戏时也开始带上小任了。
我想,我或许找到了“制动开关”——走进孩子心中,发现他的需求,引导其展现自我,肯定自我,确立自我存在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