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师说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化体教融合,夯实成长基石
——湘西州推动体教融合发展走深走实

  本报记者 董以良 通讯员 向丽

  天成秘境,绝美湘西。崇山峻岭构筑了它美丽风韵的筋骨,也培养了湘西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作为曾经的“老少边穷”地区,湘西人民发展民族体育热情高、愿望强、决心大,人口仅占全省的4.3%,体育综合实力却历来位居前列。多年来,培养输送的运动员累计获得奥运金牌4枚、国际比赛金牌69枚(含奥运金牌)、全国比赛金牌153枚,破(超)多项世界与全国纪录,且实现了全运会金牌县市全覆盖。

  少年强则国强,体育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评价指标和基础保障,是青少年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湘西州”)坚持以学校体育和竞训体育为抓手,形成体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湘西模式”,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打破壁垒,畅通机制共育人才

  “注意调整好起跑姿势,小腿肌肉要绷紧……”11月19日,周六上午7点,湘西州民族体育学校(简称“州体校”)的田径场和各个训练馆如往常一样热闹,运动员们在教练的指导下准时开启了一天的日常训练。

  州体校是当地体育竞技人才培养主阵地,在不久前的湖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该校派出100多名运动员共斩获金牌37枚,其中举重项目共获得金牌15枚,助力湘西州举重队一举夺得了该项目金牌总数和总分双第一,实现了省运会上的六连冠。但作为体育强州龙头校,州体校也曾有过一段招生困难、师资紧缺、办学不易的窘迫历史。

  “学校生源主要来自全州各中小学校,曾经,教练员去基层学校招生选材需通过教育、体育部门层层关卡,加上师生、家长对体校认知不足、理解不够等,招生十分困难。”副校长张雪飞告诉记者,升学渠道不足、教师编制缺乏等种种因素,一直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壮大。

  2015年,为了激发体教融合内生动力,湘西州主动顺应机构改革形势,将州(县)教育局和州(县)体育局合并组建州(县)教育和体育局,从体制上推进“体教融合”。湘西州教育和体育局在机构合并中保留了3个内设科室和5个二级机构,实行分管副局长分工调整,体育科室长与教育科室长岗位互换,做到了体育业务科室未减少、职能未减弱、权责更统一的融合效果。

  “推进体教融合发展,有利于形成资源共用、优势互补、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叠加效应。”湘西州教育和体育局竞训科负责人李密介绍,以深化体教融合改革为抓手,以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湘西州切实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体校建设,推进县市业余训练及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发展。

  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为各级体校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体教合并后,形成了州、县、校三级衔接顺畅的体育人才输送‘绿色通道’。”湘西州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州体校校长向竹青告诉记者,随着体校教练员到各基层中小学校招生选材的通道打通,招生难、入学难的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实现质的飞跃,办学质量和规模大大提高。

  同时,为满足体校学生专业训练和文化知识的培养需求,州体校增设教师编制85个,考核选拔了一批优秀的文化课教师和专业的体育教练员,补齐了体校文化教学短板和专业训练员短板。“学生上午上课,下午训练,晚上还有文化课教师‘加餐’,音乐、美术等课程同步开展,在培养、输送专业体育竞技人才的同时,多渠道为学生畅通升学、成才通道。”向竹青透露,2020年,该校高考升学率达73%,取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23人,累计向上级训练单位输送高水平运动员167名。

  试点先行,立足特色释放活力

  “屈膝收腿,腰腹和大腿同时发力,小腿和脚内侧同时蹬夹水……”11月18日下午,吉大师院附小教育集团溶江小学的室内恒温游泳馆内,专业游泳教练员正在教学生练习游泳技巧。在溶江小学,专业的游泳训练课程已成常态。

  校内建有恒温游泳馆,这在普通中小学校并不常见,更难得的是常态化开放和运营。“其实,因缺乏专门的游泳师资教练队伍等原因,游泳馆有近3年时间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吉大师院附小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曾华告诉记者,随着体教融合的深入推进,2021年4月,州教育和体育局将吉大师院附小教育集团作为体教融合试点单位,在全州普通小学先行先试体教融合工作。建有完备游泳场馆的溶江小学,则将游泳教学作为体教融合试点项目。

  如何解决专业师资和专业运营的难题?州教育和体育局鼓励中小学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办学,试点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工作,支持社会力量为学校开展训练、竞赛和培训等活动提供专业指导。

  2021年6月,溶江小学与吉首市三鲨俱乐部探索建立“学校+俱乐部(协会)”的学校体育模式,合作开办游泳项目。每周一到周五每天开设三节游泳课,针对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游泳普及课程,俱乐部配备4名教练(3男1女)、4名救生员,学校安排2名教师协助管理。在每天放学后、周末和寒暑假,对游泳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提高培训。

  “自从游泳馆正式开放以来,游泳课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每天都有学生在‘蓝色跑道’畅游。”曾华告诉记者,截至2021年底,开展游泳普及课程170班次,参加游泳普及课程的学生达8800余人次;开设游泳社团课程220班次,参加社团游泳训练学生达1300余人次。“‘学校+俱乐部(协会)’的学校体育模式,在落实学生免费普及课程的同时,也不断发掘和培养优秀游泳运动员,为加强后备游泳人才体系建设聚力。”

  “体教合并后,体育和教育所属场馆等资产化零为整,实现了资产的增面扩容,有效提高了体育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溶江小学游泳项目的试点,盘活学校体育场所资源,提升学生体育技能,实现俱乐部、学校互利共赢。”湘西州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勇表示,通过改革,湘西州加强了州体科所、训练单位、体育传统项目校之间的一体化协作,实现了校校之间资源共享,互助互惠,逐步形成“竞技夺牌、全民健身、体教融合、体育强州”新工作思路。

  在此基础上,湘西州实施推进强县、强校、强项、强人“四强工程”和名项目、名裁判员、名教练员、名运动员“四名工程”,调整优化州、县、校、基地项目布局,统筹经费、师资、器材等资源配置,巩固和发展体操、攀岩等优势项目、突破项目,推动形成“一校一特色”“一县一重点”“一县一品牌”。

  同向发力,深度融合赋能成长

  课间操场生龙活虎、训练场馆挥汗如雨、体育赛场争金夺银……实施体教融合以来,湘西州青少年在兴趣的“火把”中燃烧激情,学生在自己的热爱中跑起来、游起来、动起来,校园内一片朝气蓬勃景象。

  在湘西州,体教融合不仅为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送来阵阵“东风”,更重要的是,不断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的体教融合育人新机制,逐步实现让体育回归教育、让教育反哺体育的良性发展格局,从而真正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在“双减”背景下,抓好抓实青少年体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湘西州充分发挥体教融合潜力优势,确保各项工作落地有效。由州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先后出台《湘西自治州体育运动会奖励办法》《湘西自治州“十四五”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成立体育强州和体教融合2个工作专班,设置“育苗奖”,鼓励中小学校向专业体校推荐好苗子,畅通体育人才就学渠道。同时,推行中考体育考试改革,中考体育分值逐步提高至100分,测试内容分规定项目和自选项目,解决了体育人才升学断档难题。

  各校坚持以“双减”改革为契机,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在开足开齐开好体育课的基础上,做到体育项目进课表、进课后服务、进课后作业。因校制宜开发“体育+”课后服务,并实行“菜单式”服务,保证课后服务的50%必须为体育项目,保证100%的学生能够选体育,帮助每名学生至少掌握2项以上的体育技能。

  针对部分学校体育师资不足、专业教练员不足的现实情况,州教育和体育局建立师资“三互派”机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学校、单项基地之间师资互派,定期选派优秀教练员到普通中小学参与、指导体育教学,承担培训体育教师、组建学校体育队、组织学校体育赛事活动、挖掘体育苗子等工作,推动普通中小学体育持续快速发展。普通中小学优秀文化教师进入体校课堂,补齐体校文化教育短板,实现教育优质资源共享。

  “体教融合不是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的资源简单相加,而是体育和教育在价值、功能和目的上充分融合,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通过深化体教融合转变思想观念,革新育人理念,充分发挥以体育人的综合价值。”田勇表示,接下来,州教育和体育局将进一步细化体教融合推进工作,加快推进体育强州战略,凝聚共识、汇集力量,通过体教融合赋能学生成长,促进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26428 传 真: (0731)84313258 订报热线: (0731)84313258
邮 编: 410005 邮 箱: kjxb001@126.com  全年订价:168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