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好同心圆,奏响教育最强音。科教新报的通讯员对教育宣传工作有很多想说的话,也有很多背后的故事。
知音 知心 知势
岳阳县教育体育局 刘成文
知音,与《科教新报》结缘20年。2002年我在乡镇教育办工作时与之初识。2009年调任县教育局办公室,成为其麾下正式通讯员。20年来,我饱含着对《科教新报》的一往深情,用“叠纸千卷、耗墨百升”的执着,将我的青春书写在她的历史里。每逢铅印成章则是对我付出的肯定与激励。从小稿件第一次刊报,到累计发稿近百篇,其中千字以上长篇通讯还有不少,我达成了“为阅己者容”到“知音如故”的收获。2018年个人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知心,从记者的敬业精神映照人生价值。谈及记者王燕,办公室的同志异口同声称赞,她是我认识的最敬业的记者之一。2018年8月13日,正值酷暑炎夏,为了报道我县改革开放40年教育之变化,她只身来到我县。采访学校大多在七八十公里外的山区学校,她连续三天深入一线与校长、老师座谈,还步行数里山路去看望贫困的学生。她对稿件负责,每次采写的稿件都发给我审阅,讨论素材运用、新闻眼,如此敬业让我深为感动。与其交流渐多,我看到了她对生命有着昂扬挺拔的姿态,旁人均会润物无声被感染。贡献越多,人生就越有价值,越有意义,越有深度。如此契合,到达彼心。
知势,行进在教育的春天里。在阅览室里,一叠叠《科教新报》整齐放在柜架上,差不多10年有余了。为了找到以前的文章,我在翻阅时不断地勾起恍然隔世的记忆。2009年1月14日头版刊登的是时任副省长郭开朗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当时“上学难”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为新闻宣传的主旋律。2012年5月我借调省考试院办公室,亲身经历了对阳光高考政策的修改完善,以及新高考改革的研究。6月,《科教新报》时任记者杨元崇与办公室联系作了相关报道。时隔十年,我惊喜地发现,曾让人焦虑,甚至深恶痛绝的教育不公问题正在一一根除,曾经薄弱不堪、简陋不已的教育基础正在焕发新颜,教育优先战略真正成为地方党政首要工程,尊师重教深入人心,教育发展迎来了更加美好的春天。
“接地气”的新闻是“跑”出来的
石门县教育局秘书室 覃业彦
我是一名有22年“工龄”的教育系统老通讯员,至今已收录了5本A4日记本共1600余条纸媒新闻。2008年10月30日,一篇小“豆腐块”新闻与《科教新报》“相识”。14年来,《科教新报》是我新闻写作成长的良师益友。我也和编辑记者老师从网上“神交”到共同采写,一路相知相惜,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有人把我们这些基层通讯员冠名“土记者”。我觉得这个“土”字定语得太恰当不过,除了代表不是专业人,还有新闻带有泥土新鲜的味道。这不,许多校长和老师都说读我的新闻现场感强、“接地气”。
20多年的业余笔耕,我受教最多也体会最深的心得是“‘接地气’的新闻是靠脚板‘跑’出来的”。我和《科教新报》编辑记者彭静相识,缘于2018年3月采写皂市送教小分队的事迹。
四年来,我和这位年轻的编辑记者从原来开口互叫“老师”到现在“老哥”“妹儿”相称,是因“新闻”相知相惜,也用实际行动收获了“跑”新闻的同频共感。往往一个新闻要跑上大半天甚至一天,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每一次出门,都是沉甸甸的收获。我们共同挖掘采写了《7名教师背着背篓送教材》《卓德刚:大山深处撒播希望》《铺砖叠瓦搭建求学路》等20多篇有影响的稿件,宣传石门教育工作特色,弘扬典型人物精神。2021年12月,扎实采访6天的《石门校园足球凭什么出圈》一文刊发,被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中新网、学习强国、湘微教育等媒体转发。
“十佳”背后是“一家”
邵东市斫曹乡中心学校 王建云
从教21年,获得大大小小近百项荣誉。在样式不一的证书、奖状中,有一张让我颇为自豪——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科教新报社2018年度“十佳通讯员”。
从2008年到2016年,因为写通讯稿一不怕丑(被同事笑),二不怕被吼(被编辑退稿),陆续在各级媒体发表了近百篇稿件。靠着渐渐积攒的小名声。2016年调到了教育局办公室,干上了三位一体(屏幕、键盘、鼠标)、三餐无味的“材料汪”。虽然每天工作任务繁重且枯燥,但只要是创写通讯稿,就会特别来劲,特别投入。
2018年9月3日,秋季学期刚开学,《科教新报》的采访组来到邵东。虽是人生初见,但当双手紧握在一起时,却如同家人重逢的亲切感,没有一丝违和。
整整两天,陪同记者入校访谈校长、教师,和家长、孩子交流,我们之间也熟稔起来。那次采访后,我作为通讯员被署名的《邵东:让教育回归纯粹》,刊发在2018年9月12日《科教新报》“改革开放40年 教育强省看邵阳”系列报道的头条位置,让我们邵东的“纯粹教育”蜚声三湘四水。
虽然现在已到基层单位工作,但对教育宣传仍是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参与,在斫曹还组建了“宣传小分队”,和同事们为教育宣传同向同行。衷心希望,我们这“一家”,永远相知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