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新华
为了破解学生无事可写的困境,我在一堂课中,设计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情境。
走进课堂,我就宣布:“这节课我们进行改革,语文课改上英语课。由你们讲课,内容是初一英语第17课。”话音刚落,台下便惊讶声一片。他们不知道,所谓的“英语课”已成为我作文课的道具: “请各位小老师‘备课’。”孩子们都很投入,教室里静悄悄的。
10分钟过去了,我宣布:“推举讲课人。”学生们异口同声高喊:“霖霖!睿睿!”因为这两名学生英语最棒。
霖霖、睿睿上了讲台。霖霖带读课文,然后是睿睿板书单词,报听写,再就是小组内对话,最后他们居然找了几个大胆的同学进行情景剧表演。
我在台下“看热闹”,效果还不错,他们已把英语老师的教学“套路”摸清了。
我问:“这节课怎么样?”有的学生说好,有的学生说不好。我又引导:“这节课成功在哪里?不成功在哪里?请大家具体谈谈。”
于是,有10多人接连发言挑“刺”。比如,霖霖“老师”经常搔头;提问面太窄;“老师”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对台上的霖霖、睿睿说:“大家提的意见,你们认为如何?”睿睿腼腆地说:“他们提得很好,我们都接受。”我又面向全班说:“其实,霖霖、睿睿非常优秀,我欣赏他们的表现!至于缺点在所难免,重要的是老师要了解同学们的评价意见。”
我话锋一转:“学生要评老师,老师也要评学生。霖霖、睿睿,谈一下对哪些同学满意、哪些同学不满意?”自然,霖霖、睿睿抓住“机会”“批”了一些人。比如,哪个同学不开口读;哪个同学对话时不投入……见时机成熟,我总结道:“一节课要成功,取决于师生配合。学生在想什么,老师要知道;老师在想什么,学生也要知道。”孩子们若有所悟。接着,我把话题引开:“从幼儿园到初中,你们上的课少说也有上千节了。你们才是评课的专家,请回忆一下,你听过的课,哪一节比较成功,让你记忆犹新;哪一节相对乏味,让你不堪回首?”教室里议论纷纷,我立即疏导,先用几分钟小组内交流,各小组再推送代表在全班演讲,话题就是“课堂的故事”。
由于有了共同的兴奋点,大家发言精彩纷呈。学生童童讲他扮演斯巴达克斯的趣事,晨晨讲幽默的“肚皮大仙”教师,诚诚讲了“竞赛课堂”……课堂的最后一个程序,当然是布置写作文——以“一堂课”为写作范围,题目自拟。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次作文获得了大丰收,全班大部分学生达到优良等级,其中10多篇作文堪称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