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没有什么挫折可以压垮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没有什么因素可以影响

第03版
没有什么因素可以影响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21年06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春正好 心态要好

  ▲“孩子,祝你梦想成真!” 郭立亮/摄

  ▲“学姐,加油!” 郭立亮/摄

  ▲长沙市实验中学考点外,几名送考妈妈穿着旗袍、带着向日葵为孩子加油。 田超/摄

  每年都有人反映:“我和孩子没被高考压垮,却在高考后被无形的压力压垮。”可见,高考后的心理调整尤为重要。据了解,在高考结束后,进行心理咨询的人数会大幅度提升,问诊量是平时的两倍。

  《墨菲定律》说,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心态。凡事不必太过苛责,伤口是阳光照进你身体的地方,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局面,都应该对生活怀着未完待续的期许。

  高考并非人生的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请记住,我们终究会和过去告别,也终究会和梦想相遇。

  本报记者 王燕

  别害怕!落榜考生这样调适情绪

  每年高考放榜都会出现“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状况。其中不乏一些平时成绩优异,高考发挥失常的落榜考生,而这类考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郴州市第一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曹人仁分析,这类考生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认识偏差。把高考成绩当作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片面的自我否定陷入自暴自弃、自责自罪的泥潭;二是自卑心理。成绩好是不少‘学霸’建立学习信心的重要依据,当高考发挥失利,优势科目的优势不再明显时,内心中认为自己不如他人的自卑感就更为强烈;三是落差心理。从学习的佼佼者变成高考的落榜者,再加上平时成绩比自己差的同学都比自己考得好,这种鲜明的对比更加令人心灰意冷。”

  如何进行心理调试?曹人仁也从三个方面进行支招:“一是正视考试结果,客观认识高考。高考成绩已成事实,与其消极回避不如积极应对。高考考得好不代表未来的人生可以一劳永逸,高考落榜了也并不意味着过去的学习一文不值;二是合理宣泄情绪,重新接纳自我。落榜考生可以通过运动、倾诉等方式排解因落榜带来的负面情绪。挫折和考验是重新进行自我定位、调整自我认知的有利时机;三是总结经验教训,寻找发展方向。淡化考试结果,聚焦学习过程,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原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找到人生前进的方向。”

  “高考发挥失常,父母的帮助对孩子度过寒冰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沙市明德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立军表示,父母需要抓住以下三个点帮助孩子:

  一、父母全然的理解和接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父母只有对孩子全然的接纳,孩子才能去除那份面对父母的压力。

  二、引导孩子自我接纳。让阳光在伤口处照进来,接纳自己的痛苦和悲伤,与痛苦共处,与悲伤同在。

  三、引导孩子淡化目标。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高考只是其中的一个驿站,淡化目标,重要的不是到达哪个驿站,而是如何朝理想再出发。

  别大意!“嗨”过头身体吃不消

  高考结束后的三个月时间,被称为“后高考时期”,刚从高考的紧张、压抑中“解放”出来的考生,开始无拘无束地放飞自我,他们彻夜狂欢、暴饮暴食、纵情娱乐……“嗨”过头,精神上、生理上的高考综合征随之而来。

  “考生一定不能过度放纵,更不能一味消沉,要学会自我约束,预防井喷式的情绪失控和行为失常。”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胡佳庆介绍,高考后的突然“减压”让不少学生无所适从,加上对成绩的预测和焦急的等待,种种情绪交错汇集,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

  走出考场后,高考成绩已成定局,重要的是未来的路如何走好。考生要试着将注意力从考试成绩上移开,这段时间,可以和好友结伴出游,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学一两门在校时没有时间学习的课程,使考后的等待期变得充实起来,也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要知道,被负面情绪左右,极易陷入走不出的情绪死胡同,引发心理疾病甚至酿成悲剧。

  当考生出现低落、焦虑、绝望等情况时,家长要尽量保持心态平和,不要一味地批评指责,不要冷漠对待,也不要小心翼翼、过分殷勤,尽量避免和孩子谈及考试、分数,特别是提及其他考生的考试成绩,以免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成绩的好坏与否,都是孩子多年辛苦付出的结果,家长要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及时地开导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坦然面对现实,积极面对未来,平安度过“后高考时期”。

  别不信!

  家长的分离焦虑如失恋

  高考的意义不仅仅是拿到那一张录取通知书,考前的准备与考后的调适,都是它带来的成长,这不仅仅是对孩子,对家长也是。

  “考完最后一科,第一件事就是把租在学校旁边的房子退了。”“我自由了,我和孩子他爸的二人世界终于要回来了!”“他踏进大学校门,我就要立马买票、旅游!” 每年在高考的考点外,记者总能听见不少家长调侃。

  实际上,不少过来人表示,孩子离家读大学后,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洒脱和开心。去年18岁的小胡考上了外地一所理工大学,给孩子收拾行李的那一刻,小胡的妈妈掉眼泪了:“一想到养了18年的闺女要离开自己,到离家千里之外的北方求学,心里就空落落。孩子离家的前半年,我一到晚上就偷偷哭,就像失恋一样。”

  不仅是小胡妈妈,小胡的爸爸也出现了多个晚上失眠、食欲减退的情况。

  看着孩子独立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涯,家长情绪低落,寝食不安,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长沙市明德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徐波表示,这类家长也许遭遇了“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就是与自己最亲密的人分开之后,产生痛苦、拒绝等各种不良的情绪体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依恋是一种相互的关系,许多人经常会忽视父母对孩子的依恋,父母眼里孩子总是长不大,总担心孩子照顾不好自己,看起来似乎是孩子离不开父母,其实是父母离不开孩子。另外,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和离开自己身边,父母也会因觉得孩子不需要自己了而感到失落和委屈。

  “父母在孩子上高二甚至高一时,就要循序渐进地从孩子身上转移情感。”徐波建议,首先父母要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试着找回曾经的兴趣爱好或寻找新的目标,为了自己而活,并从快乐的体验中获得自我存在感。其次,不要过度担心在外的孩子,父母要意识到“孩子的成长都是一步步放手的过程”,徐波说,孩子们追寻自己的青春去了,家长们也正好去回味自己的青春。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26428 传 真: (0731)84313258 订报热线: (0731)84313258
邮 编: 410005 邮 箱: kjxb001@126.com  全年订价:168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