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眉
根据题目,我应该写“破罐破摔”,但它不是成语而是俗语,相对应的成语是“自暴自弃”。是的,我在标题里故意用了“被生产出来的”这几个字。因为大多数被人说成是“破罐子”的人,往往都不是自己“生成”的。
被视作“破罐子”的孩子和学生,也一定有人为制造的因素。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解释,这叫:“预言的自动兑现”,即指对某件事或某个人未来发展所做的预言,在最后成为现实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一个孩子总被打压,总被说成是问题儿童、问题学生,他往往会有两极表现:一是因为缺乏自信,会不断想要在学习上、生活中、关系里证明自己是好孩子,因此耗费大量能量在自我证明上。然而,即使他因为自己的努力已经很优秀,也仍然摆脱不了那份深到骨髓的自卑。另外一极的表现就是未来的某一天,他真的会做出你所预言的坏事,从而成为“坏孩子”。
缺乏资源的成年人也一样。总被打压而仍然能够自强不息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人在被长期批评或者指责后,就会失去对自己的信心,进而丧失成长斗志。
把别人的自尊和自信给剥夺了,还想让他有所作为,这肯定是不现实的。
所以,假如环境或者社会对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进行糟糕的预言,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愿望和斗志,除非这个人有超常的意志力去突破恶性循环,否则十有八九就会破罐破摔了。
“预言的自动兑现”说与另外一个社会学概念密切相关,即“标签理论”。指的是当一个人在其社群中被“贴标签”时,他就会按照这个标签行事。
而对一个孩子来说,一个消极的预言会否成真,取决于这个预言来自何人。来自重要他人(父母)和老师的消极评价是最有可能自动兑现的。而“被预言者毫不关心的人的预言 ,影响是微弱的”。这个研究给我们的启发是:越是与孩子关系密切的人,如父母老师,对孩子的批评越要谨慎。
消极预言可能产生糟糕后果,好的预言又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及其团队在一所学校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证实了两个要点:一是积极的预言同样会产生自动兑现的效果;二是学生会努力实现教师的积极期待。
说白了就是,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孩子在家里也是一样。被适度夸奖的孩子,能够始终保持上进的动机、信心和力量。只要夸奖就可以让一个孩子有效成长吗?当然不是。关键的问题在于怎么夸,夸什么。
夸奖孩子有两个要点:一是夸过程,比如,过程中的努力、认真、坚持与耐心等;二是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孩子虽然小,但却能够听出泛泛夸奖中的敷衍。而最关键的是泛泛的夸奖没有可操作性,孩子不知道下次该怎么努力,往哪里努力,所以夸奖一定要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