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家教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启航现代化新征程

第03版
师说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21年03月10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德家风“德”在先

  朱德和家人在一起。

  □ 朱和平

  朱德对子女后辈的培养非常重视。他特别强调,要把子女后辈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而不是要接“官”、接“权”。朱德从不居功自傲,他严格教育后辈要做平凡的普通群众,绝不允许自己子女后辈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声望享受特权。在朱德看来,干部子女有了特殊化思想,那就是变质的开端。

  在子女用车问题上,朱德从不破格,真正做到公私分明。朱德对家里的所有人都严格要求,一律不准乘坐公家的汽车上学,无一例外,连他的夫人康克清都是乘公共汽车去上班。

  朱德告诫子孙们,不要躺在老一辈的功劳簿上,要求他们不要贪图享乐,要靠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在朱德的教导下,他的子孙们都是在最基层的普通岗位,靠自己勤奋劳动,过着俭朴的生活,并没因为是朱德的后代而享受特殊的待遇。儿子朱琦从部队转业后,到石家庄工作,先在铁路机务段当练习生,后又成为火车司机。有一次,朱德坐的专列正好是朱琦当司机,朱德便在车厢中接见了他,并给予了鼓励。朱琦始终牢记父亲的教导,勤勤恳恳地工作,在铁路部门一直工作到病逝。

  朱德对家人立下的规矩,不仅要求子孙们做到,自己也身体力行,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朱德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始终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习惯,倡导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他说:“我们要怎样才能把我们的家业创立起来呢?要靠勤劳,还要靠节俭,勤俭是我国劳动人民固有的美德。”

  在朱德的遗物中,有一条补了又补的衬裤,上面有17处补丁,无数个小孔。还有一张白麻纱贴花床罩,一边已朽烂,罩面上有6处补丁,这张床罩陪伴朱德度过了晚年生活。后来,康克清又一直用到1992年去世。这张床罩总是破了又缝,缝了又补,这些补丁还是朱德的儿媳妇赵力平缝补的。由此可见,他们传承的不仅仅是一件件物品,更是体现出良好家风。如今,这两件物品陈列在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以此教育更多的人保持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优良作风。

  朱德认为,共产党员和其他人一样,都应遵循养亲教子的古训,在政治上严格要求的同时,在生活中应给予家庭成员无微不至的关爱。

  朱德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大家庭里,受长辈的影响形成了尊老爱幼和亲情孝道的良好家风。在驻防泸州时,他把父母接去一同生活,以尽自己的一份孝心。抗日战争爆发后,身为总司令的朱德竟然身无分文,连救济困窘中的母亲、寄钱尽孝的能力都没有,他只能悄悄地写信向在四川泸州的好友戴与龄求助。

  此后,当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时,朱德万分悲痛:“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他把对生身母亲的爱,升华成对祖国母亲的爱,这就是对家国的孝。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让儿女们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朱德将孙子、外孙接到身边抚养。为了报答家乡亲人当年支持他读书和革命的恩情,他把老家亲属的孩子接到身边抚养,目的是为这些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把他们培养成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这十几个孩子的到来,使朱德家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在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朱德始终重视家庭教育,并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家庭教育思想。他虽然整天专注于国家的大事,但从来不放松对子孙们的教育,时刻关心着他们的成长。

  1975年3月6日,朱德写下了“革命到底”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既是对他自己为了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的总结,也是对后代的期望,其家教家风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26428 传 真: (0731)84313258 订报热线: (0731)84313258
邮 编: 410005 邮 箱: kjxb001@126.com  全年订价:168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