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余蓉 本报记者 黄维
2016~2020年,全省累计落实各项学生资助资金278.95亿元,资助学生2418.91万人次,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率100%,实现“应助尽助”;
截至目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现“应返尽返”,建档立卡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送教率实现100%,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8%以上,高于全国总体水平4个百分点;
“全面改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累计支出320多亿元,占5年总规划的150%,规划任务超额完成;
近3年共投入372亿元新增学位122万个,累计消除大班额4.67万个,超大班额数实现清零,比例降幅均居全国首位;
100所芙蓉学校已全部开工建设,已有43所芙蓉学校竣工并投入使用,实际招生4789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生1.46万人,占实际招生总数的30.6%,剩余学校将在2021年全部建成。
……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关键一年。在迈向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的征程中,湖南教育系统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勇气和冲劲,彰显湖南精准扶贫首倡之地的首倡之为,高质量完成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控辍保学+精准资助,入学一个都没有少
2020年4月13日,是石门县初、高中继毕业班之后其他学生复课开学的日子。而宝峰街道中心学校八年级3班的学生喻滨权却没有如期来报到。
打电话不接,微信也被“拉黑”。班主任老师李婉心里一紧,这孩子恐怕是想辍学。
这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喻滨权母亲在她读五年级时因病撒手人寰,父亲后来重新组建了家庭。她跟着年迈体弱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家庭生活比较拮据。失去母爱又缺乏父爱的她性格内向,渐渐沉迷于手机游戏。
“一个都不能少!我们迅速启动了‘四包一’劝学工作预案。”宝峰街道中心学校校长郑家飞说的“四包一”是该县控辍保学的“法宝”,即有一个学生辍学失学就由乡镇街道、村组社区、学校校长和班主任教师组成的“四包一”劝学工作小组,建立并实行包保责任制。
“14日第一次上门走访,她坐在台阶上玩手机不搭理,街道社区干部合力上门劝导。我们几个好说歹说,她就是一声不吭。”副校长沈若蕙记忆犹新。
4月29日,副校长侯鹏一行第二次上门劝学。“孩子,校长小时候也失去了父亲,但我靠自强、靠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生活。”“喻滨权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爷爷奶奶和姐姐,你们要多鼓励,多交流,多关心,少指责……”侯鹏一番推心置腹的谈心,让喻滨权的心扉打开了一条缝。
5月16日周六上午,校长郑家飞一行第三次登上了喻滨权的家门。“上学后,喻滨权只管安心用心读好书,生活费、杂费学校全免了,每个月还补助20元的学习生活用品零用钱。”郑家飞的承诺让两位老人感激抹泪,也让喻滨权下定了决心,“校长、老师,我去上学。”
返校后,学校老师的关心和爱护让喻滨权不仅很快融入了班级,学习成绩和生活习惯都有了飞速的进步。
接受义务教育,谁都不能掉队,一个也不能少。
如何精准找到每一个学生的就学去向,切实保障他们不因贫失学?
我省2018年在全国率先推出“大数据”利器——“一单式”信息服务系统。登录系统,输入匹配的账号和密码,即可查找任意一人,了解该名学生的就学去向、可享受资助、已享受资助等信息。
曾经,岳阳县毛田镇鸣山村学生杨智勇,因从小就在广西就读,毛田镇中心学校虽掌握了他的学籍号,但无法在全国学籍系统中查找到他的信息。
在“一单式”信息服务系统里,记者看到了一份盖有毛田镇鸣山村村委会公章的证明材料,里面清楚写道:通过与该学生家长核对,该学生已于2018年6月初中毕业,目前在家帮母亲经营养殖场。疑似辍学的杨智勇有了明确去向。
借助这个系统,湖南的控辍保学工作精准程度越来越高。在2019年底,顺利实现建档立卡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任务数清零。2020年全年未发现建档立卡新增失学辍学学生,除因身体条件不具备学习能力外,实现“应返尽返”。同时,将送教对象扩大到心理残疾、极度厌学等特殊群体,堵住贫困孩子失学辍学的最后漏点,建档立卡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送教率实现100%。
而成就这个“100%”的,除了线上线下的融合以外,涵盖所有学段、公民办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生资助,以“学籍地原则”为主,还是以“户籍地原则”为主?因责任主体不明而导致的资助款发放不到位、资助款重复发放等问题,在各地曾时有发生。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联合省扶贫办等部门,专门提请省委省政府,研究明确“以学籍地资助为主、以户籍地资助为辅”基本原则,并印发文件细化相关规定。
曾经,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义务教育阶段非寄宿生和学前教育非普惠性幼儿园入园儿童,在享受资助政策时,遇到两个政策“天窗”。2017年,湖南在国家资助政策基础上出台地方政策,全力补上这两个“天窗”,比国家政策提早两年,惠及42万多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不仅如此,湖南还进一步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免费教辅资料,为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
2019年,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活补助政策范围,正式由寄宿生扩大到非寄宿生,非寄宿生中的农村建档立卡学生、城乡低保学生、城乡特困救助供养学生等贫困学生全部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活补助范围。
据统计,2016年至2020年,全省累计落实各项资助资金278.95亿元,资助学生2418.91万人次。
五年大攻坚期间,湖南的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8%以上,超过全国均值4个百分点。
78.6万,这是2015年我省需要政府提供保障的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家庭子女入学人数。控辍保学+精准资助,让这78.6万余名学生,一个都没有少!
芙蓉学校+义教均衡,贫困地区也有优质教育
9月28日,建成投入使用的新邵县巨口铺镇芙蓉学校,迎来了1000多名师生。崭新的教学楼、现代化的实验室、明亮的图书馆、宽阔的操场上,到处都是孩子们欢快的身影。
“感觉这个校园很美、环境很好,教学设备非常先进,小孩子能够在条件这么好的学校读书,以前想都不敢想,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 一位学生家长十分感慨地说。
该校副校长刘宋良开心地介绍,学校现有20个班,教师78人,学生981人,其中贫困学生421人,占全校学生总数42.92%。不仅有效缓解了该镇学位紧张、“上学难”“超大班额”的突出问题,也满足了贫困学子对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设施的强烈追求。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43所芙蓉学校正式投入使用,实际招生47893人,其中农村户籍学生34916人,占比72.9%,贫困学生14639人,占比30.6%。在新邵、新化、中方、泸溪……越来越多的芙蓉学校,正成为老百姓交口称赞的教育品牌。
长期以来,优质教育供给不足是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短板,也是贫困地区老百姓最深切的期盼。芙蓉学校建设,便是湖南为了帮助贫困地区补齐这块“短板”而推出的教育精准扶贫重要举措之一。
2017年11月23日,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在全省教育一体化改革会议上提出,“必须通过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让贫困地区孩子平等接受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真正发挥教育脱贫济困作用,阻隔贫困代际传递”。12月11日,省政府就印发了《湖南省贫困地区中小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决定从2017年开始,省级财政安排12亿元,每县补助省级资金3000万元,支持40个贫困县建设一批芙蓉学校。
“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风格”“有‘好校长’‘好教师’,能培养出一大批‘好学生’”“把芙蓉学校打造成为优质学校、示范学校,让芙蓉学校在芙蓉国里尽朝晖,成为湖南教育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在2018年5月23日召开的湖南省芙蓉学校建设新闻发布会上,芙蓉学校的建设蓝图,令人振奋向往。
“要把教育扶贫和解决大班额问题统筹起来,考虑在乡镇再建一批芙蓉学校。”2019年5月,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在办公会议提出的这个要求,让芙蓉学校建设再次扩容,规划再建设57所乡镇芙蓉学校(其中新建项目39个,改扩建项目18个),分三个档次分别予以1000万元、1500万元、2000万元的财政支持,计划总投资32.17亿元,省财政支持10亿元(奖补)。到2021年,湖南将在72个县(市、区)建成100所芙蓉学校。14.6万名贫困地区的孩子,将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建好芙蓉学校只是基础,关键是要管理好、发展好,创造经验、做好示范,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去年年底,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加强芙蓉学校建设的意见》,明确“好设计、好风格、好形象、好校长、好教师、好学生”的建设目标。
芙蓉学校通过公开选聘的方式,择优选配校长,择优选拔教师,同时在“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中倾斜支持教师培训工作;将全部被纳入教育信息化创新试点,着力培育为“教育信息化示范校”;抓对口帮扶,一方面省教育厅牵头组织省内相关优质学校对口帮扶芙蓉学校,另一方面推动芙蓉学校与省内优质学校、区域内薄弱学校链接,建设“上联名校、下联村小”的芙蓉学校网络课堂,推动名师优课向基层延伸,实现城乡共享。
已于去年9月1日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新晃芙蓉学校,与长沙市育英学校、明德麓谷学校等联合建起了“云课堂”,定期进行远程网络教学。教学一体机、摄像头、高速宽带组成了云课堂的“千里眼”和“顺风耳”。通过信息化设备,山里的孩子们在网络这头,可以和远在长沙的教学名师同上一堂课。同时,该校还与县内扶罗镇伞寨、东风2个教学点结对帮扶,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农村薄弱学校。
在“芙蓉学校”工程的示范带动下,为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紧缺的燃眉之急,湖南多部门齐心协力,按照“三个优先”的原则,即“优先保障教育建设用地,优先审批教育建设项目,优先保证教育建设资金”,指导各地通过“三个一批”(新建一批、改扩建一批、盘活一批)等方式补学位短板。全省近3年共投入372亿元用于新建和改扩建项目1256个,新增学位122万个。全省目前已累计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4.67万个,超大班额实现清零,两个比例降幅均居全国首位。
还让人振奋的是,截至2020年,湖南“全面改薄”工程累计支出320多亿元,其中贫困县占比60%,规划任务超额圆满完成,精准帮助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改善了办学条件。经费投入等方面向贫困县予以倾斜,安排贫困县中央和省级各类教育转移支付资金比例,比该县学生人数占全省学生人数的比例,高出20个百分点。
为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质量,我省今年又有大动作,出台了《关于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管理的意见》,从学校建设、师资队伍、资金保障等多方面出台多项举措,全面补齐乡村小规模学校这个义务教育的短板。
作为全国唯一的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湖南尤其注重在贫困地区优先实施教育信息化2.0试点工作,利用信息技术弥补农村地区师资短缺、资源匮乏的不足,破解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问题。同时开展教育结对帮扶行动,全省基础教育领域结对帮扶学校2284对,覆盖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学生约356万人,100所芙蓉学校开学一所将结对一所,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最优质的教育。
提高待遇+加强培训,让优秀教师在农村安心从教
乡村教师煞费苦心往城里跑,曾经是一种“惯性”。近年来,随着乡村教师待遇和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里教师爱往乡村跑。
炎陵县教师曾庆繁原在炎陵中学工作多年,今年他主动申请调往最偏远的下村乡工作。他说:“按照‘八个一’标准,我们每个乡村教师都有一套周转房、一套办公桌椅,一套卧具、一套卫浴设施、一套炊餐具、一台电脑、3年一次外出培训、一年一次体检。收入上,我每年比城里教师多拿9600元以上。这里虽然远一些,但我很知足、很安心。”
为提高教师尤其是贫困地区教师待遇,我省出台《湖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逐步建立“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严格落实乡村教师享受乡镇工作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贫困地区农村基层教育人才津贴等政策,加强教师周转房建设,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和表彰制度,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2019年9月出台《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督促各地改善乡村教师待遇,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落实贫困地区农村基层教育人才津贴政策、乡村教师享受乡镇工作补贴制度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2016年至2019年,每年下拨乡村教师津贴4.02亿元,4年共下拨16.08亿元。从2019年9月1日起,在全省贫困地区以外的县(市、区)建立乡村教师人才津贴制度。
为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从源头上缓解乡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我省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教师招聘政策和优化乡村教师招聘程序,对全省51个贫困县(市、区)实行“三放宽一允许”(放宽学历、年龄、专业,允许限制户籍),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县乡任教。“三区”支教全省共向受援县派出教师1.4万人次。
同时,我省持续完善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初中教师培养学校达6所、小学教师培养学校达13所。2012年以来,共招收培养义务教育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师范生5.43万人,绝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乡村教育的中坚力量。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岗计划,2012年至今已招聘特岗教师5.2万余人,其中服务期满留任的有3万名左右,均转为正式教师。
2013年至2020年,全省每年安排培训专项资金,统筹设计了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研修、送教下乡培训、乡村教师网络研修、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乡村校园长培训等五大类培训项目,共培训乡村教师校园长78万余人次,整体满意率达95%以上。投入专项资金1000万元,对贫困县教学点的11000名教师进行全员关怀培训。开展乡村教师“学非所教”专项培训,有效缓解乡村学校数理化科学等学科教师短缺的矛盾。2016年至2019年,全省“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共使用项目资金5.76亿元、培训教师49万余人次。
“近年来,我们基层教师获得培训的机会越来越多。我自己多次参加省培、国培,以网络学习、结对研讨、请进来、走出去等不同方式,获益良多。”华容县四中58岁的教师杨晓明告诉记者,他的教学水平明显提升,被评为湖南省首届省级骨干教师,同时被聘为中学高级教师。
为进一步让乡村教师安心从教,我省今年发布《印发〈关于建立湖南省基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将建立相对独立的基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体系,设置基层中小学教师系列高级职称、基层中小学教师系列中级职称,符合申报条件的资深乡村教师将“直接评聘为基层高级教师”,旨在吸引一批优秀教师到乡村中小学校任教,引导教师扎根乡村中小学校长期从教。
当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扎根贫困地区,让贫困地区的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也正一步一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