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师说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送到家的特殊课堂
送教老师正在授课
扫码看视频

    本报记者 彭静 通讯员 聂方勇

    11月21日早晨7点,麻阳苗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下称麻阳特校)教师段迎春和张池就已抵达学校,整理教具、清点牛奶等物资后,送教小分队迎着毛毛细雨出发。

    “因为送教对象分布在不同乡镇,山高路远,所以我们会提前出发,希望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孩子们。”随车同行,记者从她们的讲述中,了解到了残疾儿童小俊(化名)的大致情况。

    读五年级时,小俊不慎从二楼摔下致残,家里已经花去几十万元为他治疗,也因此致贫。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但小俊妈妈心态乐观,抓住一切机会促进孩子成长。

    一小时后,汽车驶入了江口圩镇陈家湾村,小俊(化名)早已在妈妈的搀扶下于路边翘首盼望。

    餐桌收拾干净,便成了临时课桌,识图认字的课程正式开启。“兔子的耳朵是怎样的?”张池指着图片提问,“长长的。”“那它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呢?”小俊挠头思索片刻,笑着回答“黄色的”。听罢,小俊妈妈立即纠正,“你今天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呀?”“红色。”“这就是兔子眼睛的颜色哦”……35分钟的教学,小俊认识了兔子的外表特征、爱吃的食物。

    记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张池多次表扬小俊:“你真棒,来击掌。”并将右手伸向不同的高度,等待小俊将手掌附上来。

    “这样既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也能锻炼小俊右臂的控制能力。”看出记者的疑惑,在一旁协助教学的段迎春解释道。

    “每一名学生都有一份专属的送教服务档案。”麻阳特校校长宋德春补充道。目前,麻阳特校已经摸索出了“上门评估——制定教学计划——开展个别化送教”的成熟送教模式,送教课程是特校教师根据学生障碍类别和家长需求量身定制的,包括生活自理、社会适应和康复训练三大课程,以实现精准送教、精准康复。

    从小俊家出来后,送教小分队马不停蹄赶往残疾儿童小宋(化名)家。

    小宋是一名自闭症儿童,对数字、图形比较敏感。此次送教旨在以积木为载体,引导小宋在辨别颜色的同时,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同时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

    看到桌上五颜六色的积木,小宋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这个是蓝色积木,请拿出同样颜色的积木。”听到指令,小宋迟疑着未能完成。但随着张池反复强化指令,小宋最终拎出了蓝色积木,“跟着张老师再拿出两块蓝色积木。”张池趁热打铁,又下了一个指令,这次小宋较快地完成,兴奋地大声叫喊着。

    告别小宋,送教小分队继续前往大山的更深处。

    据宋德春介绍,送教对象分散在全县18个乡镇,特校共有8个送教小分队,每一队负责10名左右的孩子,完成一次送教至少需要2天时间,道路崎岖,汽车颠簸,徒步翻山越岭是常态。

    艰难的环境下,大部分家长还是很看重自己孩子的康复与学习之路,但也有部分家长因孩子的残疾而不愿面对现实,十分排斥外界纷扰,这种情况也成为了送教路上最大的障碍。

    “送教上门?我儿子这个样子你们来有什么用?”小金母亲十分不友好地把送教教师曹喜梅、舒勤挡在门外。小金已经14岁了,患有渐冻症,怕见生人,每天坐在窗边的电脑桌前,用仅能动的两个手指关节敲击着鼠标键盘,沉浸在网络带给他的短暂快乐中。

    多次政策宣讲后,小金妈妈才勉强答应让送教教师上门,接触孩子。之后的送教,曹喜梅、舒勤给小金讲故事,讲笑话,打开他封闭的内心,并辅以康复训练。经过一年的努力,小金逐渐开朗了,每次还主动开口招呼:“老师好。”

    “送教上门就是把课堂搬到重度残疾学生家里。这看似简单的空间转换并非易事,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持久的付出和陪伴。”麻阳苗族自治县教育局党委委员、主任督学莫开松向记者介绍,该县在教育扶贫中切实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自2013年开始,组织教师定期送教上门,在残疾孩子家中开启精准送教课堂。

    7年来,麻阳的送教对象由最初的16名增长至现在的93名。每月开展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5分钟的送教,确保每一位适龄残障儿童不再因贫困和残障而失学,享受到与正常孩子一样的学习乐趣。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26428 传 真: (0731)84313258 订报热线: (0731)84313258
邮 编: 410005 邮 箱: kjxb001@126.com  全年订价:168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