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每个人心里都存在着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也就是一种心理预期。当我们对另外一个人怀有某种期望时,这种期望就会不自觉地表达出来,从而影响着这个人的行为,最终导致这个人也朝着我们自己原先的期望发展。
这个心理预期是在我们童年时与亲人的相处中形成的:如果一个人得到了大多数亲人的爱与认可,他就可能形成阳光灿烂的心理预期,等长大后,他会坚信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赢得别人的爱与认可;反之,如果一个人屡屡遭受主要亲人的抛弃、虐待和冷落,他就可能形成自暴自弃的心理预期,会不自觉地把事情向不幸和悲哀的方向推动。
为什么早期亲人的行为会有这样大的影响呢?那是因为婴儿天生都是自恋的,他们总是认为:妈妈对他好,那一定是因为他自己好,这样就会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定;妈妈对他不好,那一定是因为自己不好,这样就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认定。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心理学研究人员认为,童年的不幸会在大脑中留下影响,只有找到大脑中会受到童年不幸遭遇影响的部位,才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什么童年的不幸遭遇会对人生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以找到有效的应对之法。
为此,研究人员招募了128个12岁左右的儿童,将童年时期遭受过虐待、冷落、贫穷的和未曾经历过这些不幸的儿童分别分组。研究人员与孩子及其看护人进行了大量的交谈,以记录孩子们的行为问题以及生活中曾经历的不幸遭遇。同时拍下了他们大脑中与情感、压力调节相关的杏仁核和海马回的图像。
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小孩大脑中杏仁核和海马回的大小,结果显示,幼年时期经受过三种不幸遭遇的儿童,其杏仁核和海马回要比正常儿童的小。研究人员表示,为什么幼年的不幸遭遇会导致大脑结构变小还不得而知,但是已经证明,偏小的海马回和杏仁核将会影响儿童以后的行为、健康、工作以及恋爱等各个方面。
何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