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战“疫”故事讲给孩子听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师说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20年04月0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铸“逆行”之魂 育栋梁之才

    湘雅三医院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集体合影

    吴安华在湖北的院感培训现场

    贺兼斌

    逆行,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声号令,“医疗湘军”紧急驰援湖北,用满腔热血写就了舍家为国、舍身为民的赤胆忠心。

    以致敬之名,树吾辈榜样;让不凡之魂,孕育出更多国之栋梁,续写国之辉煌。

    “三高”之地,与死神赛跑的18个小时

    本报记者 王燕

    2月7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133人的医疗队紧急到达、并接管武汉市同济医院中法院区B7西病区(以下简称B7西病区)。这里集中收治着武汉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是一个高风险、高压力、高强度的“三高”之地。

    2月20日晚8点,B7西病区迎来一名新病人。所有的医务人员都不知道,接下来的18个小时,他们将与死神来一场惊心动魄的赛跑。

    这是一名78岁的男性患者,神志不清,躁动,病情十分危重,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呼吸心跳骤停。

    “快!快!心跳快要停了!”患者的生命就在分秒之间,医生们立刻对他进行抢救——监测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急查血气,予以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以及抗病毒等对症支持治疗。

    “由于患者的病情太过危重,无创呼吸已经不能满足该患者的需要。”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党总支副书记、副队长刘纯医生回忆,为争取下一步治疗机会,医疗队决定为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有创通气。

    刘纯说,医生虽然对于许多手术室的抢救操作驾轻就熟,但是在隔离病房穿着层层堆叠的防护装备,做起任何操作都要耗费比平时多几倍的体能和精力,特别是这种精细化操作。

    危险与挑战的另一面,就是生命与希望。

    “有一线生机,就要为患者争取。”没有任何迟疑,在没有正压头套的情况下,轮班医生尹欣林教授准备实施气管插管操作。其他医生、护士密切配合、支持协助。

    这个操作大概只能持续 10 秒。10 秒内,尹欣林要精细地计算着每一步的用时。一个环节没有把握准确,等于预处理失败。10、9、8、7、6……在最后一秒,尹欣林气管插管成功。

    凌晨2点,病房内再次传来该名患者病情变化的消息:出现呼吸衰竭。呼吸重症科医生张强决定,给患者做深静脉穿刺置管,加速补液以维持循环。

    抢救争分夺秒,时间也跑得飞快。一转眼,天已破晓。

    针对该名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疗队进一步会诊认为,“在维持呼吸循环稳定的情况下尝试俯卧位通气可能对患者有利。”

    2月21日上午,在确保患者呼吸循环平稳后,在医生刘纯和护士长余晓的带领下,医护团队齐心协力,为患者实施了俯卧位通气,并帮患者进行了清洁护理。之后,刘纯对患者的呼吸参数进行了调整。正如会诊所预测的,实施俯卧位通气以后,患者呼吸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月21日下午2点,医疗队的医生、护士同心协力将患者从病房安全地转运到ICU。患者到达ICU时生命体征平稳。

    这惊心动魄的18个小时,医疗队克服重重困难,赢得了时间。

    逆行勇士们的“安全卫士”

    本报记者 胡晴

    1月21日下午1点,作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年近六旬的吴安华独自登上了前往武汉的G404次高铁。在疫情暴发之初就“逆行”的他不仅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更因院感培训成为支援湖北医务工作者的“健康守护神”。

    花甲“战士”

    1月21日中午,还没来得及吃饭的吴安华直奔高铁站,一下高铁就奔赴医院,马不停蹄地投入了战斗。“我本来以为可以回家过春节的,背了个小包就出发了。但了解到发病人数在持续增加,我知道了事态的严峻。”

    吴安华总是把抢险救人放在第一位。1998年洪灾、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14年埃博拉抗疫和之后的抗击禽流感疫情,他都主动请缨前往灾区参加救治工作或坐镇大后方指导。

    面对汹汹疫情,吴安华深知,作为整个“战疫”的关键,院感防控工作,不但要保护好病人,也要保护好医护人员。“医护人员感染对老百姓也造成很大压力。只有把自己防护好,才能救治更多病人,鼓舞医护人员的士气,也给老百姓信心。”

    除了在隔离重症病房和发热门诊手把手去指导感染防控工作,吴安华还必须尽早制定出医院内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为此,他和其他专家一起,通宵鏖战。终于,赶在1月22日,就发布了《医疗机构内新冠防控技术指南》。后来,又提出了标准预防加补充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飞沫隔离,还有空气隔离等等。

    医疗队在哪,他就在哪

    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都来自不同科室,其中感染科的医生护士较少,其他科的医护,难免对新传染病防护不熟悉,所以培训太有必要。此前有那么多医护人员感染,很大的原因,就是限于条件,院感防控做得不到位。而当各地的医疗队都源源不断驰援湖北时,院感防控更是成了重中之重。

    1月27日,吴安华与传染病专家蒋荣猛主任一起,辗转武汉6地,行程268公里。共为6支省医疗队、1支国家医疗队,将近1000人,做了6场岗前培训。2月25日,他再次打破了由自己保持的纪录:一个人,一天讲7场课,讲课时长累计450分钟,听课队员1182人。吴安华还曾用5天时间,完成了对30支医疗队、将近4000人的培训。

    此外,他还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院感专家李六亿,昼夜备课。将培训课件在“中国感染控制杂志”公众号推出,全部分享给医疗队员,有超10万人阅读学习。

    一个多月里,医疗队在哪里,他们就在哪里培训。事实证明,“院感无小事。”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的数据显示,至3月31日全国各地支援湖北的医疗队员4.2万余人,无一人感染。

    ﹃宅心︑仁厚﹄的守护神

    本报记者 谢扬烁 通讯员 刘浩达

    “贺兼斌”,在湖南方言中,常被念作“火尖兵”,名副其实,他就是火线上的尖兵。

    湘军素以能打硬仗闻名。贺兼斌说,千里挺进大别山,就是要打场硬仗、攻坚克难。“作为医者,要敢为人先。”

    1月30日,在湖南医疗队到达黄冈后的第二天,经湖南省卫健委党工委批准,医疗队成立了临时党委,贺兼斌当选党委委员。作为怀化市支援湖北医疗队中唯一的主任医师,贺兼斌因其具备丰富的呼吸科专业诊治经验,脱颖而出当选为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六病区总主任,负责东西2个病区(约110张病床)全部的医疗工作,主持各类职责、制度的制定和人员配置工作,保证隔离病区有效运行。

    贺兼斌明白,这是一场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的疫情攻坚战。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前线的工作远比自己想象的还要紧张忙碌。

    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住满患者的那段时间,贺兼斌每天早上7点之前起床,忙到凌晨才能入睡,“夜间有事,他们随时会喊我,也不敢睡太熟。在这里大家都成了‘住院医生’,一心想着患者。” 

    无论是治疗患者还是“非战斗场合”,习惯“担当”的贺兼斌总是比别人多想一步,先走一步。 

    穿着厚而闷热的防护服,贺兼斌问症状、看病历、阅胶片、做体查……病区里虽实行4小时轮班制,但他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我能做的,就多做点。” 

    他担任六病区总主任,是治疗团队的”中枢神经”,必须精准掌握每一个患者的情况,关注每一个病例的发展。 

    为了防止太多痰液阻塞气道,帮助患者改善通气,气管镜是“常规操作”。贺兼斌说,这项操作须将气管镜插入气管和支气管,患者会受到强刺激而产生咳嗽反射,期间有大量的痰液和气道分泌物高速喷出。即便是全副武装,处处也充满风险。但他总会第一时间站出来:“让我来吧!”

    患者的咽拭子采样,相当于“病毒在眼前飞”。每采样一个人,都可能有感染风险。但只要贺兼斌在场,他就会将这份潜在的危险留给自己。 

    贺兼斌说,不害怕是假的,“但这是职责所在。” 

    当记者问他,支撑他走过这一个多月的动力是什么?“我们是阻隔病毒的最后一道防线。” 贺兼斌脱口而出。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26428 传 真: (0731)84313258 订报热线: (0731)84313258
邮 编: 410005 邮 箱: kjxb001@126.com  全年订价:168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师说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焦点
   第06版:课堂
   第07版:文化
   第08版:湘韵
   第09版:战“疫”故事讲给孩子听②
   第10版:科技
   第11版:百科
   第12版:心理
   第13版:成长
   第14版:家教
   第15版:信息
   第16版:镜像
铸“逆行”之魂 育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