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师说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9年04月17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老黄牛”遭遇“新生代”

    本报记者 余娅  通讯员 周南平 周良勇 尹智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湖南首批250余名“银龄”教师再上讲台重执教鞭,他们甘于奉献、经验丰富、威望高,是乡村教育的宝贵财富;但“银龄”教师毕竟不是青壮年,他们的身体素质、学习能力都因为年纪越来越大开始走下坡路,面对新的学校、新的教材、新的面孔,他们也有自己的困惑与担忧。

    “老黄牛”给人的刻板印象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如果将学校比作一个大家庭,“银龄”教师是这个大家庭当仁不让的精神支柱。2018年秋季,4位“银龄”教师的加盟,帮助安仁县灵官镇中心小学校长段晓斌稳定了军心。段晓斌介绍,“银龄”教师像“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为学校的年轻教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但作为“精神支柱”的老教师,也容易给人严厉固执的刻板印象,段晓斌说,“老黄牛”也要融入新的环境,学会用“新生代”喜欢的方式和他们交流。

    记者从“银龄讲学计划”的花名册中看到,部分“银龄”教师此前是学校校长、骨干名师,甚至是教育局的教研员。他们的加入也让学校管理者感到了压力,“有的老同志很热心,学校的事都爱拿主意;有的老同志很固执,甚至爱钻牛角尖。”一位年轻校长说,和他们打交道,挺考验自己的工作能力。

    “银龄”教师和学生之间也有代沟。常德市某农村学校的小刘老师观察发现,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生活阅历少,看人看事比较简单,他们喜欢和年轻、爱玩会玩的老师打成一片,也许是害怕年长的老师太唠叨,和他们有些疏远。“要等到孩子们长大了、成熟了,才能发现‘银龄’教师身上经过岁月洗礼的美。”   

    老教师遇上“互联网+”

    从“银龄”教师的身上,武冈市湾头镇泉塘中学教师林日新感受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高尚师德。但对“银龄讲学计划”,他有自己的一番思考——要通过“银龄”教师改变乡村教育的面貌,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现实: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日新月异,过去优秀的教师并不意味着现在仍然是优秀教师。

    最明显的就是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挑战。记者了解到,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互联网+”教育,全省农村中小学校基本上实现了网络全覆盖,用上了先进的电教设备,互联网为农村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但这些新技术、新设备却给“银龄”教师出了一道难题。

    “讲实在话,我还是习惯用老办法教书。”一位“银龄”教师向记者坦言。不难想象,已经年过半百的“银龄”教师,大多从走上工作岗位起就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老“套路”教书。看着年轻人熟练地使用电脑,他们虽然有想法,但无奈积习难改,学起来太过吃力。

    同样跟不上时代的还有教育思维。南县牧鹿湖小学校长刘金桥是一位年轻的90后,为了拉近家校之间的距离,这位年轻人建起了家校微信群,要求老师和家长保持沟通,将孩子们每天在学校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在外地务工的家长。年轻的老师用起微信来驾轻就熟,但“别说拍照上传,就是使用微信,对老教师来说都是一件头痛的事”。

    热情不减但力有不逮

    每天清晨,安仁县63岁的“银龄”教师张细苟都会骑上他的摩托车,前往离家10公里的灵官锡山村小上课,虽然班上只有4个孩子,张细苟从来不曾迟到早退,但渐渐地,张细苟还是感到力不从心,而他最大的烦恼,就是每天上班下班将近20公里的通勤之路。“遇上刮风下雨、下雪起雾,路面滑、视线又不好,有几次险些出了事故,把家人吓得不轻。”张细苟说,年纪大了不比年轻的时候,视力下降、反应也慢了许多。

    “银龄讲学计划”要求“退休教师不能参加原退休单位中央银龄讲学计划的招募”,这一规定虽然规避了招募过程中的暗箱操作,但记者在实际采访中发现,需要招募“银龄”教师的学校大多地处偏远、路况欠佳,这一要求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安全风险。

    除了安全,下滑的身体状态也令人忧心,平江县伍市镇普义小学的“银龄”教师姚胜书告诉记者,上了年纪难免“老眼昏花”,批改作业特别困难,尤其是低年级学段的作业,看一次要花上好长时间。平时在教室里上上课没问题,但有时候还得带着学生进行激烈的户外活动,小孩子精力好,老教师却吃不消,“人不服老不行”。

    不可否认,“银龄”教师为乡村教育带去了一缕清风,一股热情,但说到底,“银龄讲学计划”招募的教师对于乡村教师的缺口而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怀化市教育局一位参与了“银龄教师”招募的工作人员说,“他们为乡村教育奉献了大半辈子,退休之后更应该回归家庭、安享晚年,至于教书育人的事业,还是交给年轻人吧。”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15156 传 真: (0731)84315156  订报热线: (0731)84326408
邮 编: 410071 邮 箱: kjxb0731-160@163.com  全年订价:99元 零售每份:2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师说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连线
   第05版:校园
   第06版:课堂
   第07版:文化
   第08版:乐游
   第09版:湘韵
   第10版:科技
   第11版:论坛
   第12版:人物
   第13版:成长
   第14版:悦读
   第15版:家教
   第16版:关注
   第B1版:纵横
   第B2版: 论坛
   第B3版:探讨
   第B4版:教研
当“老黄牛”遭遇“新生代”
少年宫里那些幸福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