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长郡湘府中学 朱箐兰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把握时代脉搏,主动构建新的语文教学方式,使之成为传统课堂的有力补充。下面,笔者将综合自身实践与对外考察,分不同学段,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拓展之法。
一、高一:铺开“审美教育”
从人文领域到科技世界,对美的认知、发现与追求,是人类终身的事业。我们应着力用美的形象来唤醒学生对美的认知,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法有:诗会、手工、游学等。
1.诗会。诗会,是把诗文吟诵的创造、训练成果进行集中展示的一场盛会。从文质兼美的诗文作品的选择、创作,表演形式的确定及排演,到服装、道具、音乐的选择,乃至最后的登台展示,审美始终贯穿其中。以往的诗会,配乐朗诵是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如今,具有多媒体制作、器乐、现代或民族舞蹈、服饰表演特长的学生越来越多,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各展其长,用自己的表达来诠释对诗文美的发现。
2.手工。语文教学领域的手工包涵广泛,指学生亲手制作含有语文元素的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品,包括花艺、茶艺、陶艺作品,以及便笺、私章、书签等等。语文学科可联合美术老师,开发出更有体验感的语文活动,将枯燥的说教变为丰富可感的审美体验,语文的教育不知不觉地融入其间,这对继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也不无裨益。
3.游学。语文教学中的游学,是指通过行走的方式,完成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深度体验,从而开阔眼界,积累文化知识,增强生活、社会经验,提高语文素养的活动。语文老师应在整个游学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从“游”之前的文本阅读、问题记录,到“游”之中的探究发现、实地考察,再到“游”之后的文学创作、发表。北平的秋、洞庭的月,亦或是江南的雨,如果缺乏行走的体悟,终究没那么真切、那么韵味。
二、高二:注入“创意教育”
有了高一的积累,学生对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人文风情都有了概略的了解。接下来,随着学生思想成熟度的提升,我们将引领他们走进文本,让他们探索文学创作的方法。除了课堂中“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讲授与习题讲练外,还有以下两种活动能帮助学生直接体会“创作”的魅力,而只有亲身“创作”过的人,才能去欣赏他人的创作,真正手握鉴赏的钥匙。
1.文学创作大赛。“三行诗”“小小说创作”都是不错的选题,选取一个年级的学生作为参赛对象,在一定的比赛规则下,让学生尽情发挥文学创作力。截稿后,选出优秀作品进行面向全年级的授奖、点评,让学生感受创作的快乐和成就感。即便有些学生完成起来有困难,但困难本身就是生动一课,证明了文学创作所注入的心、力。向文学家致敬,不能成为一句空洞的话,而要通过课堂外的延伸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自内心地认同。
2.戏剧展演。戏剧教育,是欧美国家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并逐渐被引入国内,推行于上海等地区。语文教学中的戏剧教育,就是学生在语文教师的带领下,通过研读国内外优秀戏剧剧本,发挥自身解构文本的能力,在想象和扮演中,体验人类丰富情感、认知不同文学主题乃至再创造的一种活动。
三、高三:着力“思辨教育”
高三学生的逻辑思维已相对成熟,此时,语文教师要结合高考要求,培养他们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当代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便在繁忙的高三生活中,语文教师依旧可以开展以下拓展活动:
1.新闻故事会。选择晨、夕的某一时段,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讲读热点新闻,并请两位同学分别从正方、反方的角度陈述观点,其余同学做好笔记。通过日积月累的思辨训练,使同学们了解并熟悉看待问题可以由不同视角出发,从而在思维的交流和碰撞中实现思维的“深刻”化发展。
2.评说“关键词”。每隔一定时间,可结合高考作文话题,选择一个关键词,就关键词进行素材收集与主题写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选材、组材的能力,又锻炼了其横、纵向思维,为高考作文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些人明知拓展、延伸语文传统课堂的重要性却不实施,理由是认为这种拓展、延伸会耽误学生应试训练。其实不然,如上所述,传统课堂的拓展、延伸正是为应试训练奠定基础。没有高一时“审美教育”的渗透,就不能很好地在起始年级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不能在高一阶段为学生铺设较为广泛的认知基础;没有高二时“创意教育”的注入,就不能令学生充分领悟艺术创作之妙,日后他们在面对高考艺术探究方面的试题时难免解读乏力;没有高三时“思辨教育”的着力,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就无法齐头并进,无法培育出善于思考、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中学生。而回望三年,如果没有高一、高二文化视野的拓展和鉴赏思维的开发,高三的“思辨教育”将如无源之水,无基之厦。
高一的“审美教育”、高二的“创意教育”、高三的“思辨教育”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共同为语文传统课堂这盘大餐加料,共同培育出强健而有力的母语传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