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越
摘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区,文化历史悠久。社会的急速变化使湘西传统民族文化传承遭遇了诸多问题。吉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民族特色产品开发和独特技艺培养,保护和传承了土家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 实施背景
1、土家族、苗族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土家族和苗族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土家族是形成于夏商之际的巴人的主体后裔,苗族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区,自秦汉时期开始就是土家族、苗族活动的中心地带,蕴藏着丰富的土家族、苗族传统文化,州内有24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0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土家织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和苗绣(湘西苗绣传统美术)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重要使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0-2020)》明确提出:支持职业教育传承民族工艺和文化,鼓励民间艺人、技能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理应在人才培养、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湘西土家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工艺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但传承乏人。引进技艺大师和工艺大师,升华校企合作,培养一大批掌握独特技术、技能的人才,保护、传承湘西土家族、苗族优秀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3、学校具有传承土家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吉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有30年的办学历史,多年来,依托服装设计与工艺、学前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开展土家族、苗族独特技艺的培养。建设了一支掌握土家织锦、苗族刺绣、苗族蜡染、苗族鼓舞等独特技艺的教师队伍,形成独特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传承湘西土家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二、 主要目标
1、建设湘西土家族、苗族非物质文化人才培养和传承中心。吉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建设期内,建成“土家族、苗族服饰研发与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此为引领,使该校成为湘西土家族、苗族民族工艺人才培养基地,探索校企联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新机制,吸引民间艺人、技能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教育教学,将学校建成集民族工艺传承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产业孵化于一体的示范基地。
2、建成一批特色专业。充分发挥湘西少数民族文化优势,瞄准湘西服装、旅游等产业发展的新需求,调整服装设计与工艺、学前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打造成土家族、苗族服饰及工艺品设计制作、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示范性特色专业;使学前教育专业成为土家族、苗族传统舞蹈传承的重要载体;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打造成特色旅游产品研发、营销、服务、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的特色专业,进一步彰显该校办学特色,推动该校特色发展。
3、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土家族、苗族本真、勤劳、向上的优秀文化有机融合,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在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同时,将土家族、苗族特色技艺和民族舞蹈有效融入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造就一大批适应湘西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传承土家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 实施过程
1、建设土家族、苗族服饰研发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期内,投入510万元,已经建成集土家族、苗族服饰研发、生产性实训、非物质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到目前,基地占地达到0.67万平方米,资产总值达到1311.2万元,能同时容纳300名学生生产性实训。研发土家族、苗族特色服饰以及苗绣、蜡染等产品10项,并融入生产,年产值达到200万元。
2、建设大师工作室。建成苗族蜡染吴景莲大师工作室、土家织锦叶水云大师工作室、苗绣张明霞大师工作室;依托大师工作室,建设3个特色文化传承专业教学团队。两年多来,3个大师工作室共研发新产品10项,培养青年教师21人,举办民俗特色文化讲座13场。
3、校企共同开发优质课程资源。以大师工作室为依托,联合湖南华慧服饰有限公司、吉首德夯旅游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发民族服饰制作、苗族蜡染、土家织锦、苗族刺绣、苗族鼓舞、湘西民族民间舞蹈等6门特色课程,开发网络课程2门,编写校本教材5本。这些课程有的列为专业必修课,有的作为专业选修课,推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所有网络课程向社会免费开放,已经有2000余人在线学习,1门课程列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精品课程。
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由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能大师和民间艺人组成的71名兼职教师库,服装设计与工艺、学前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三个专业聘请24名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20.2%,3个专业均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能大师)和专业骨干共同担任专业带头人。充分利用兼职教师的技能优势,与青年教师结成帮扶对子,促进青年教师掌握土家族、苗族的独特技艺,提升青年教师传承土家族、苗族特色文化的能力。加强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提升兼职教师教学水平。
5、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将土家族、苗族特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创新德育体系,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职业情操。二是创新课程体系,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构建了以民族服饰设计、制作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将湘西民族舞蹈等内容渗透到相关课程内容中,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将湘西的特色景点、特色工艺品渗透到相关课程内容中。三是校企协同育人,校内建设苗族蜡染、土家织锦、苗族刺绣、苗族鼓舞、土家摆手舞等12个特色实习实训室,依托土家族、苗族服饰研发与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华慧服饰有限公司等企业建设1个教学工厂、15个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实现校企合作育人。
6、组建民族艺术团。该校依靠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力量,组建学校民族艺术团,着重培养湘西本地土家族、苗族技艺传承人才。艺术团下设民族舞蹈队、民族语言队、民族声乐队、民族器乐队、民族礼仪队,承担湘西地区众多大型活动的演出服务和礼仪迎宾工作。该校民族艺术团先后参加2010年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23次人大工作研讨会暨第三届交通发展论坛、2012年吉首建市30周年庆典活动和2014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职业教育成果巡回展、吉首市国际鼓文化节等大型活动,受到有关部门和广大市民的高度好评,扩大了艺术团在州内外的影响,也使独特的民族技艺得以弘扬。
四、条件保障
1、组织保障。该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土家族、苗族服饰研发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及学校民族艺术团的组建和运作,聘请技能大师担任顾问,服装设计与工艺、学前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推广。
2、制度保障。为切实传承湘西土家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该校出台《关于开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方案》,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渠道,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该校还完善了大师工作室建设方案和管理制度,师生参加大师工作室项目有突出成绩的,在年终考核和毕业鉴定时优先享受评优资格。
3、经费保障。建设期内,学校每年将中央、地方财政和行业企业投入的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的资金的5%用于大师工作室建设、学校艺术团运作及其他民族文化传承的相关活动;此外,还通过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近3年来累计投入80余万元,为民族独特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经费保障。
五、主要成效
1、成为传承土家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两年多来,已经建成的“土家族苗族服饰研发与生产性实训基地”累计接受教师实践、学生实训6000余人次,开展各类民间工艺培训600余人次,全校教师参与设计的大师作品有8项获国家级奖励,其中,一项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两项作品被湖南省工艺美术学会收藏,张明霞老师有两项作品获得国家级外观设计专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都掌握了摆手舞、苗族鼓舞等民族技艺,在幼儿教育培训中,有效渗透民族舞蹈和独特技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开展特色旅游产品的研发、营销,设计旅游产品1项,有效传承了土家族、苗族特色歌舞和民间工艺,成为土家族、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
2、专业建设出特色上水平。目前,该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已整体搬迁至吉首市芙蓉岗校区,校区占地9.8亩,拥有办公楼、教学楼和实训楼各一栋,建筑面积合计0.32万平方米;已建成1间湘西特色手工陈列室,购置了100余架全新苗鼓;建成2间有100个实训工位的民族服饰生产加工厂房,2间面积达150平米的土家织锦室,2间各有55个绣花架的精品苗绣室,1间“留技承艺”展览室,3间大师工作室,成为湖南省中职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特色专业;2015年被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文化厅和湖南省民委推荐参评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成湘西景区实景模拟厅1间,成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示范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成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示范特色专业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两年多来,在湖南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创业规划大赛中,全校学生团队的参赛项目《湘西民族坊》荣获一等奖。在2013年全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技艺比赛展演活动技艺比赛中,学校的“民族刺绣”荣获优秀奖。2013年7月,吉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作为湖南省的唯一代表赴昆明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研讨会,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2015年3月,该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被湖南省教育厅推荐参评第二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2016年8月国家教育部、文化部、民委三部门联合下文认定该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
3、提高了学校吸引力。近两年,吉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就业率达99%,对口就业率达90%,企业满意率达100%。在传承土家族、苗族文化的过程中学校知名度明显提升,老百姓对该校的认可度大幅提升。2015年,该校计划招生1100人,第一志愿填报该校的达到1318人,新生报到率达到87.5%。《中国教育报》《科教新报》《团结报》以及吉首都市频道等新闻媒体对该校的办学实践予以高度肯定,该校被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中国品牌》报社等评为“2015中国最具就业竞争力职业学校”。
六、 体会与思考
1、中职学校在技术技能积累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技术技能积累不仅仅是工艺技术的传承,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积累。通过专业对接产业、深化校企合作、创建大师工作室、推进基地建设等措施,师生在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过程中既获得了民族独特技艺的培养,又参与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学校在技术技能积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文化传承需要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有机融合。土家族、苗族特色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蕴含大量的民间工艺、独特技艺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工艺和技艺的传承,还应该传承丰富的文化内涵,吉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不仅强调工艺和技能的培养,还将湘西土家族苗族本真、勤劳、向上的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将职业精神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还培养学生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