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洞口县城关中学 肖建国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语文写作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成长的过程,教师要遵循新课改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阅读、生活中发现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
语文出版社(2016版)七年级至九年级语文教材的选篇,很多内容都值得师生反复阅读和探究,从中寻找写作灵感,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交流和展示机会。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仿写,在仿写中逐步掌握写作方法,从而达到轻松原创的能力。
一、模仿课文中的句式
教师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本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示学生注意揣摩其中的段落。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这是童年时代的鲁迅根据最熟悉的生活情景写就的一段文字。“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叶圣陶《文章例话》),只有将生活经历与语言积累互相统一起来,学生才有丰富的语言素材库存,无论是在平时的写日记还是考试写作文中,自然就能做到“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朗读完毕课文,可以鼓励学生对这段话中的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进行仿写。鲁迅对百草园的描写其顺序和强调的重点,用不足100字的篇幅就干脆利落地说得明明白白,让人身临其境一般。
在观察生活与快乐阅读相得益彰的过程中,教师更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情感表达能力。这里举一例,如冰心的《谈生命》这篇文章中句式对丰富学生的情感能力、联想能力、优美表达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篇优美的文章首先是高屋建瓴的结构,其次是由不同的单词和词语组成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句子串联在一起形成一栋语言的艺术大厦。语文出版社教材中有几千个雅致的词语,如果学生能运用在写作文中,自然会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教师在执教语文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课文中的经典字、词、句圈点出来,从它们的巧妙活用方面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的能力。
二、模仿课文中的结构
教材所选文本都是典型的范文,范文的经典之处就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值得借鉴。
我们纵观语文出版社所选的文章,文章中的语段层次结构十分明朗,或纵向铺陈,或横向列举;或情景交融,或叙议结合;或总分,或分总,或总分总。譬如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结构也值得借鉴。这篇文章就是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春天来了,接着分别说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春天的人,分说的内容又运用了平行结构,最后总结赞美春天。
一篇优美的文章就好比一栋漂亮的别墅,固然需要山青水秀的环境、好的建筑材料,但不会整体设计也就会导致前功尽弃。所以,必须有序地把好的建筑材料按照设计好的图纸结构进行有机组合,才能盖起天时地利人和的别墅。
鲁迅曾说过:“此后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叶圣陶认为观察是“基本要项”;老舍主张“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生活即文章,我们应帮助学生及时发现校园生活中最熟悉的人与事,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生活,当学生养成了学会静心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文章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三、背书为写作敞开大门
名篇背如流,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大量背书,只会为我们的写作敞开大门。
笔者执教语文数十年来,一直主张学生多背诵课文中的经典段落,要求学生首先是摘录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运用这些优美词语进行造句练习。笔者引导学生在摘录时注意按类别进行分类,如描写人物形象的《孔乙己》《藤野先生》,发表议论的《海燕》等,学生只要用心收集课本中的这些丰富语文养料,写作起来就不会感到无从下笔。
笔者主张学生摘录和背诵,并不是限制学生再创造,而是希望学生更好地继承名家的语言风格,乃至驾驭达到活学活用,我们注意看语文出版社选入的《滕王阁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脍炙人口的诗文都是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或许很难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
语文教师在执教过程中要积极开动脑筋,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特别是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完全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引导学生从中管窥一些写作技法。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可以有意识地结合当前的热点时事要学生评议,也可以从教育类报刊上选择一些精美散文朗读给学生听,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