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交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综合

第03版
师说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7年01月11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问而非疑 疑而非问
——谈疑问句的一种特殊形式

    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高1409班   许宁馨

    疑问句有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之分。一般疑问句是读(听)者本身有疑惑的,而特殊疑问句包括设问和反问两种,都是无疑而问,答案都很明确。设问是自问自答,反问句的答案包含在问句中,目的都是引起对方注意,这几乎是所有语法修辞书上的定论。但事实上,还有这样一类疑问句:虽是疑问句的形式,但不论有无疑惑,说者所关注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表示另一种意思;有时虽是说者本身确实有疑,也确乎在问,但并不是想求得答案,事实上有的也无从解答。这类疑问句只是采用了问句的形式,表示出的是一种非同寻常的情感色彩。这种语言现象从古到今都存在,那么,它应该归到哪一类疑问句里呢?笔者不敢冒昧,只能说它是一种待命名的特殊疑问句。

    一、问而非质疑,似问但又不是问。日常生活中也常有这种情况。例如,有人问:“你怎么来得这么快?”往往并不是问为什么来得快,只是对你到来之迅速表示惊讶、惊喜,意思是:你来得好快呀!再如,你遇到了为难之事,事后告诉朋友,他也许会说:“你怎么不告诉我?”他语意所关注的不是你为什么不告诉他,而是说,你应该告诉他,或者说以后有事请你告诉他,含有责怪或希望之意。这种情况在古文典籍中也不乏其例。象“胡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是用疑问句表示请求;“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北门》)表示赞美;“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古诗十九首》)“天道恢恢,岂不大哉!”(《史记·滑稽列传》)是借用问句形式表示感叹,只是感情要显得更为强烈。大家知道,古文原是没有标点的,标点是后人加上去的。所以,从以上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具有疑问句形式却不表示疑和问的句子,确实早已被人们所认同。不过,有的把问号直接改成了感叹号,或疑问号和感叹号并用。还有在这种情况下干脆用句号的,如:“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这是怎样的世界呢。”(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用的就是句号,语意所关,不在这世界“怎样”,而在这世界是多么黑暗、差劲!对于“这是怎样的世界”,言说者是心知肚明的,已无需再问。

    二、疑而不求解,问也无从答。我们不妨称之为绝问。象屈原的《天问》,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七十八个问题,涉及宇宙、自然、历史等方面,即使今天,它究竟讲了些什么都还没全弄清楚,要都给出答案更是不可能了。那么作者的本意是什么?以诗写心,寄心思心绪于吟咏,表达一种情绪,一种心理。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的奇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其中的奥秘,谁能解得清,道得明?然而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表现了自己对于宇宙奥秘的深思遐想和某种探索。再如庄子所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苏东坡词所问:“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都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这类问句具备疑问词、疑问号和疑问语气等疑问句的诸要素,但从实际意义看,或疑而非问,或问而非疑,是疑问句常规概念所无法包容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15156 传 真: (0731)84315156  订报热线: (0731)84326408
邮 编: 410071 邮 箱: kjxb0731-160@163.com  全年订价:99元 零售每份:2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师说
   第04版:连线
   第05版:校园
   第06版:文化
   第07版:课堂
   第08版:乐游
   第09版:人物
   第10版:科技
   第11版:百科
   第12版:留学
   第13版:成长
   第14版:教研
   第15版:家教
   第16版:广角
   第B1版:科教论坛
   第B2版:畅谈
   第B3版:交流
   第B4版:论坛
问而非疑 疑而非问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分解与达成
内外同致 从“心” 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