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余娅 通讯员 石兴林)每年9月第三个星期是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9月22日,记者来到湘西州特殊教育学校,发现在聋部各年级教室里,聋哑学生们也在努力练习普通话。
从一年级新生班课堂上传来声音:“妈妈——妈妈,我爱妈妈!”“老师——老师,我们爱老师!”该班语文老师余翠英正在反复、大声地用标准的普通话对新入学的7名聋哑孩子进行语言康复训练,聋哑学生用含糊的口音跟着她发声。
余翠英不时走下讲台到几个发音错误的同学面前,一次次示范发音口型,对聋哑学生进行纠音反馈,还为发音正确的同学竖起大拇指,以示表扬。一直到这些聋哑孩子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说”出这些简单句子为止。
余翠英告诉记者,特教老师必须用普通话教学,聋哑学生也必须“学”好普通话,“说”好普通话。特殊教育的目的是让聋生顺利回归主流社会,聋生在与正常人交流中只能借助有限的听力来获取部分声音信息,再配合“读唇”、“看话”、“看神情体态”等特殊方式来完善信息内容,达到听懂正常人说话的目的。
因此,从26个汉语拼音字母到23个韵母、再到16个整体认读音节,最后到24个韵母的准确发音训练成了特殊教育课堂里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语言康复训练课的主要内容。在不同的年级段通过音→字→词→句→段→篇的逐步训练,聋生才能“说”出和正常人一样的普通话。
“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也就比普通学校的老师付出的劳动多得多,也辛苦得多。”湘西州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石邦周告诉记者,学校要求任教老师取得合格的教师资格证之外,普通话必须达二级乙等以上。在课堂上必须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学,不能用“地方普通话”、方言,更不能用“无语无音”教学。同时,学校也将语言康复训练的效果作为教育教学质量考核项目,更成为“让学生获取知识”之外最重要的考查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