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商学院 刘一佑
为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加速农业产业转型,提升农业吸引力,党中央于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所谓新型职业农民,就是指“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农民,具有规模经营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优势,以及由此带来的较好经营效益。而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吸收并交易其产品的市场,市场作为一个双方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获取利润并进行再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而,大力扶持新型职业农民走进并融入市场,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极为关键的一步。
新型职业农民在进入市场过程会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而所有影响因素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区位因素与市场环境
现代农业发展证明:无论劳动者素质有多高,组织者多擅长管理,他们的成功仍旧需要一个优异的区位因素和一个合理的市场环境。市场既是新型职业农民购买原材料的场所和生产信息的来源,也是其卖出产品获得报酬进行再生产的必要条件。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农业资源整合不甚合理、市场氛围不够强烈的问题,可以加强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方便农产品的运输;同时政府鼓励农贸市场加强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合作,为农产品进入农贸市场提供便利;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技术与资金的支持,使其拥有发展农业技术,提升生产水平的良好条件;政府加强对市场的管理与监督,保护竞争,防止出现不公正竞争,同时保障新型职业农民的个人合法权利,并确保其履行应尽义务。通过这些改良方法使新型职业农民拥有农业工作和发展的良好条件,并为其它一系列措施奠定基础。
二、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本
人是劳动的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同样也是建设新型农村不可缺少的基础,加强对其的人力资本投资则更为重要。而在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文化教育可以直接决定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商业意识,而职业培训也可以加强并更新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缺少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的农村,会大大制约其生产组织能力、经济转型程度和市场拓展能力,也会使其向上流通渠道的滞塞,从而不利于其人力资本的聚集和社会关系网络的拓展,进而导致其社会资本匮乏,最终制约其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商业流通渠道的扩展、深入市场的能力以及销售网络的形成。通过在农村加强教育设施建设,强化对教育资源的投资,并大力倡导农村家庭重视对基础教育的投资;派遣专业人士下乡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或可建立一个专家咨询平台,让新型职业农民能无偿的随时得到技术及知识帮助,充分满足其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培育出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基层政权组织
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工作方向的直接引导者和服务提供者,基层政权组织的能力和素质极为重要。但在现阶段的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的薄弱所引发的矛盾已日益凸显出来。他们不仅无法为新型职业农民经济运行发挥高质量的服务、指导、协调、组织等功能,也缺乏村落制度创新的力量和成本,更无力为其提供更多的集体资源和抗风险机制。可以在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与培训的同时,加强对基层政权组织的教育,使其能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更为完备和合适的教育;并提高基层政权组织的待遇,减少其因完成村落社区行政事务而带来的经济压力,从而使现阶段我国农村常出现的无人愿意加入到基层政权组织的现象彻底消失。
四、文化习俗观念
当下农村虽然经济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教育水平和开放程度仍然很低,许多人依然有着传统的腐朽观念。比如:残存的族群中心意识、做事要顺应大潮流、农民生下来就要吃苦,不用在意生活水平、种田和做生意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人的“头脑”和“命运”与生俱来等,这些观念无一不反应了当代农民对生存安全的过分重视、对革新风险的规避以及小农经济的惯性。而这带来的连锁反应便是对新技术的回避、对市场信息的抵触和风险意识的淡薄,从而使得新型农村建设困难重重。在日常的农村教育之中,有必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科学意识的培养,强化对科学知识和先进思想的宣传,一步步促使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拥有先进的思想观念和商业意识,为科学的农业耕作提供条件。
加强对市场的把握,树立好积极进入市场的意识,才能培育出能力突出的新型职业农民,也才能建设好一个充满现代化的新型农村,创造新型农村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