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9月3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来自全国各地上千名高中生近日来到北京,参加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41所重点高校合力组织的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旨在通过高校的科技资源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鼓励他们从事科学研究事业。
远离科学家的一代
7月底,在中国科技馆与巴斯夫公司举办的“小小化学家”活动上,对随机抽取的1383名6~12岁孩子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不到四成的孩子以当科学家为愿望。
2010年,中科院一研究员对北京市10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在9个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中,选择“科学家”的人数居倒数第三,只比工人和农民排名靠前。而据媒体报道,在1999~2010年的高考状元中,选择就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最多,有358人;其次才是数理化基础类专业,仅有142人。
公开资料显示,进入清华的高考状元至少占全国的一半,其中就有1/3~1/2选择经管专业。高分精英抛弃理化生等基础学科,选择投身金融、经济等热门专业,这让不少科研工作者失望。
STEM人才危机
一次奥数比赛后,5名中国高中生获奖。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问获奖学生将来想读什么专业,结果令他大失所望。5人想读的专业或者是管理,或者是金融,没一个人表示要去读物理和数学。中国科协的一位领导也感慨:在未来的中国,最为缺乏的仍是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第一个英文字母的缩写)人才。
尽管中国每年授予STEM学位的绝对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但西方对中国STEM学位的质量提出很多质疑。这些质疑包括学科领域研究的质量、国家在每一个学位获得者身上的投入、学位持有者的知识更新状况、获得学位者的创新能力等。此外,对于中国未来STEM人才的补给量,外国学者同样给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培养科学的态度
科学人才的培养问题已经受到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严纯华表示,与还有多少孩子愿意做科学家相比,一个更为重要的现实问题是,有多少人真正理解科学。
说到底,诸如唯分数至上的功利化、娱乐化的社会环境仍让追求科学家梦想、培养科学态度的现实显得太过骨感。中国科协2010年青少年创造性想象力水平课题组在报告中提到,当下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图书是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反映了几十年来新颖科普读物的缺乏;而学生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快乐大本营》,一档综艺娱乐节目受到学生的热捧,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科教电视栏目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难以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