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伟丹 卢俊希 通讯员 陈立新 易晟钢 傅伟
桃源县三阳港镇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可就是这所乡村学校,老师们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连50多岁的老教师也会自制课件,图文并茂地给学生上课;校外网与校内网都是学校老师自己创办与维护;学生参加全国性网页大赛,多次获得一等奖……信息技术在农村学校的普及,缩小了城乡学校间的差距。
这一切都得益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决策。
近年来,桃源县以教育强县为契机,大力建设合格学校,多措并举统筹城乡教育,用实实在在的行动阐释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内涵。
A
农村学校底气十足
龙潭镇中学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3年前,这里的教学楼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旧砖瓦房,如今,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教学楼气派、漂亮,教室宽敞、明亮,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都有了高规格的实验室,电脑也接上了宽带,和城里学校没什么两样了。”刚从桃源县城转学回来的学生张琪开心地说,“以前跟着爸妈在外打工借读,现在看到家乡的学校发展得这么好,父母就让我回来读书了。”
“别看这所学校位于农村,和城里的一些学校相比较,也毫不逊色呢!”校长方立伟说起学校很有信心。几年前的龙潭镇中学只有一栋教学楼,宿舍条件也极为简陋。2003年,政府投入与学校自筹共60多万元新建了一栋宿舍楼;2004年,县财政投入3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食堂;2009年,再次投入300万元,大幅改善基础设施,实现了现代化教学。“看看我们的多媒体教室、生物实验室……有哪一样比城里学校差?”方校长兴致勃勃地拉着记者在校园内参观,话语中满是自豪。
桃源县农村学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桃源县委县政府发展教育的“三个优先”政策分不开。单是优先教育投入一项,就彰显了桃源教育的大手笔。
县委、县政府建立健全了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明确了教育投入“该投尽投、应保确保”的原则。近几年,教育投入平均增长幅度都在8%以上,“十一五”期间,县本级累计落实教育经费达13.6亿元。教育惠民工程资金全面保障到位,仅义务教育新生免费配备课桌椅一项,县财政就累计拨款450万元。此外,教育费附加严格按照《湖南省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征收管理办法》实行单列征收、封闭运行,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全部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2009年两年共计到位资金2200万元,2010年到位1150万元。这一举措得到了常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并作为典型在全市教育工作会上推介。经费拨付统筹兼顾,既满足了国家规定标准拨付到校,同时也兼顾了不同规模学校的实际情况,适当向薄弱学校倾斜,保障了较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的基本需求。
2008—2010年,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35个,投入资金4930万元,改造学校危房48526平方米;建成农村卫生新校园7所,投入资金125万元;创建合格学校43所,投入资金1200万元;还投入资金2300万元,为84所学校配备了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室;建成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4所,省级教育技术示范性高中1所。为此,桃源县获得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B
教师队伍活力十足
为改善农村学校师资结构,2006年县教育局启动了农村教师后备人才工程。每年招聘近100名教师充实农村教学一线,这支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大放异彩。
今年25岁的王琼2008年从湘潭大学毕业后,来到剪市镇中心小学当上了一名英语教师。短短几年时间,她所带班级英语成绩从全镇中等水平提升至全县前列。在桃源,像王琼这样到农村任教的年轻教师已近500名。23岁的王燕利与25岁的李欣泉是龙潭镇中学的一对教师姐妹花,她们来自城市,却不畏艰苦扎根山区,给山区学校带来了活力。校长方立伟介绍:“这两位年轻女教师,肯干肯学,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方式很受学生喜欢,带动了各学科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批年轻教师可以说是农村教师队伍中最为宝贵的一笔财富!”
年轻教师的到来,给农村学校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有效缓解了农村教师普遍存在的学科和年龄结构的问题。师资队伍建设的大思路带来了教学的大改观。现在的教师队伍,既有主力军,又有新生代;既有中流砥柱,又有后起之秀。
除了建立和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县教育局人事股股长曾金平介绍,县教育局还想了很多办法促进城乡师资均衡,如构建教师交流机制,学校按专业和职称合理设定教师编制,确保区域间师资的合理配置;实施教师留守工程,用情感和待遇留住优秀人才扎根乡村;启动第三轮师资培训工作,提高学校教师综合素质等。
2008年,启动教师考评新机制,对全体教师进行专业知识考试、课堂教学水平考查、岗位责任制考核,此外,还对校长增加了单位目标责任考评。考评结果作为教师晋级评优、校长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在学校管理方面,出台《桃源县教育管理规章与评价》,对学校办学行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常规管理等各方面工作进行量化考核,有效规范了办学行为,提升了全县整体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这些得到了实践检验的举措与经验,已在全省广为推介。
教育局局长黄沅敏说:“与城市相比,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差距远比硬件差距更令人担忧。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引进高素质人才,打造一支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德才兼备的农村教师队伍。”
C
高效课堂张力十足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关键,打造高效课堂也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
长期以来,县教育局举行了不知多少次教学比武,但回过头总结,大多都是教师在表演,学生当观众,效果不明显。其实高效课堂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在于高效学习。
为打造高效课堂,县教育局组织桃源七中、茶庵铺镇中心学校、陬市镇中学、漆河镇中学等10多所城乡中小学前往岳阳许市中学参观学习,并要求各学校教育专干、县教育局教研室的教研员网上系统学习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经验。
经过考察与调研,教研室提出了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四个关键环节:预习——展示——交流——检测。表现为先学后教、合作探索、导学导练、当堂达标。“其实无论是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还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都可称为学案导学模式。
为使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县中学推广,县教育局采取分层试点、反思评估、区域推进的改革思路。目前全县已设立了14个点校,点校的任务主要是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组建学习小组,指导编写导学案,指导集体备课等。各点校通过临摹学习,在做中学、学中做、调研中前行、反思中延伸。
县教研室副主任姜胜云介绍,以前一些老师喜欢满堂灌,而现在教师讲的少了,引导的多了,还能抽出时间个别辅导潜能生。最近,县教育局相关部门和领导到桃源八中、四中等学校视导,发现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不再是被动听课,而是积极参与讨论互动。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不少学校逐渐意识到,学校文化建设对学生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文昌中学就是以文化立校为特色,不管是校园设施建设、还是制度建设,都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建设引领着学校快速健康地发展。
不仅校园文化各具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也丰富多彩。有的学校每个班都有班名、组名、口号、目标、格言等。如桃源八中206班的班名就叫“希望阁”,班训为“闲人无趣,忙人无是非”。桃源三中263班第三小组就叫“阿Q都给力组”,口号是“发扬阿Q精神,给力2011”,目标是“团结一致上红榜”,格言是“不抛弃,不放弃”。
浓烈的文化氛围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农村学校的教风和学风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我们要用坚定的信念和坚实的步履,继续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让每一所学校都得到更好地发展,每个孩子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局长黄沅敏信心十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