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新闻

第A3版
连线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民审丑 这个时代怎么了?
周曦 任凭

本报记者 周曦 任凭

不知何时开始,我们眼前已然是个全民审丑的年代——

从“春哥”到“曾哥”,从芙蓉姐姐到凤姐,从兽兽的“视频门”到马诺的“宝马门”,都在社会中引起轩然大波。这简直就是一场变相的PK——只求今天搏出位,哪管明朝骂喧天。

近来,网上又出现了一个神奇的“物种”——小月月。谁是小月月?小月月就是于2010年10月5日诞生于网友“蓉荣”键盘下的极品女主角。从国庆节至今,围绕小月月的话题充斥着许多门户网站的头条,似乎让网民们找到了集体狂欢的理由。小月月的关注指数扶摇直上,网易和搜狐两大门户甚至分别推出了“小月月为什么这么红”的专题。以至有非网络人士担忧:长此以往,传统的审美意象不再是主流,审丑成了当下国人心理娱乐的盛宴,这是时代的变化,还是文化的异化?

网络时代的“一夜成名”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有了第一场选美后,发现美、追求美就成为了社会主旋律。选美选了20几年了,有些人开始觉得乏味,于是就开始选丑。这场打着“草根网民”旗号的“审丑”风潮愈演愈烈。

曾经的芙蓉姐姐早已扶摇而上,直升演艺圈而去,如今不仅广告代言加身,更参与到大牌导演的电影拍摄中去,不再是有上顿没下顿了。想当初,芙蓉姐姐曾遭无数白眼,现在看来却更像个网络红人发迹的标杆。

这些可谓“丑星”的网络红人几乎都是以一种挑战者的姿态,把自己推向风口浪尖,从而一夜成名。现在百度上搜索“小月月”的相关网页有3800多万,相关的粉丝团、贴吧、视频、社区等一应俱全,让人眼花缭乱。

据发帖人蓉荣介绍,小月月与自己是高中同学,“有着共同的青春回忆”。小月月身高150厘米,体重160斤,安徽芜湖人,是一名幼师。国庆节期间,小月月带男友来上海看世博会,小月月的妈妈托蓉荣接待他们。“我心里有点激动,毕竟老家来人,我还是很兴奋的。一个人孤独地在上海混着,来一两个家乡人很让人期待。”蓉荣说。让楼主蓉荣始料不及的是,在接下来的两天一夜时间内,她及小W遭遇了小月月吟诗、自杀等在内的一系列超雷人经历。

故事在10月3日正式上演。蓉荣说,当天,小月月的火车10点30分到上海,“我等到11点10分没接到人,其间电话不接,短信不回。我以为出了什么事,吓得不行。”11点15分,小月月给蓉荣打了个电话,懒洋洋地告诉蓉荣他们已在宾馆休息。随后,蓉荣描写了小月月夸张的衣着打扮以及诸多不可思议的行为举止。截至记者发稿时,直播帖已经到了356页。蓉荣讲到的最后一个故事是“小月月喝水”。

很多人看了“小月月”,都会指着说,这也太恶心了。但每次“小月月”有更新时,他们还会乐此不疲用各种方式去分享、传播。小月月的横空出世,预示着“全民审丑”时代的全面到来,这是网易等编辑们对小月月爆红后的总结。

网络红人折射下的世间百态

一个矮胖、装扮蹩脚、喜怒无常、讲话嗲声嗲气、经常使用“低血糖、头晕”招式晕倒的“极品女”,催生了网络世界里的“拜月一族”。有网友戏称:“我躲过了凤姐的大风浪,却承受不了月神教主的来势汹汹,和教主比,那些哥啊姐的,都是浮云。”“浮云,一切都是浮云”,已是今年网络最为流行的一句话。不过,在这场审丑狂欢外加吐沫星横飞的闹剧波澜壮阔之际,遭到“人肉”的帖子作者蓉荣最终现身声明“小月月仅是我笔下的人物原型”。事件戛然而止,“小月月”成了随风飘逝的浮云。

“小月月”、“凤姐”等能够大红大紫,他们一定都有特殊的背景?事实上,他们都是普通人。

罗玉凤是重庆綦江人,虽曾获得中师和大专文凭,在家乡做了两年的老师,工作很不成功。离开重庆前谈过4次恋爱,都不了了之。到上海后,为了找工作,她曾经投出了一万多份简历。从总经理到服务员,几乎各行各业她都试过。芙蓉姐姐生于陕西省武功县一个普通职工家庭,曾是汪洋大海般的考研大军中的普通一员,学业、爱情、工作等方面都不顺利,生活一度陷入窘境。

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网络红人出名之前无势、无财,在社会上孤立无援,处处碰壁,但她们最终都主动或者被动地选择了另类道路,以出格的作派与多数人形成强烈的反差,引人注目,从此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有专家指出,凤姐等人是典型的病态型人格。一个自我认同病态的人,可能是两种极端的表现:一种是过分贬低自己;一种是过分夸大自己。凤姐属于第二种。当然;“芙蓉姐姐”可能具有相似的人格。这样,她们才能在熙熙攘攘的文化潮流中自我陶醉,获取超强的抗压力。不过,与其从个体角度分析,不如从社会角度理解,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明白他们身上折射出的世间百态。

谁是网络红人的背后推手

在网络化时代,流行文化挟裹着铺天盖地的泡沫,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庸俗化与无聊化倾向。网络红人的狂热炒作,成为这种倾向的有力注脚。

“凤姐”、“芙蓉姐姐”、“小月月”等背后都有炒作机构或团队,这些机构或团队极尽炒作之能事,从而获取各种利益。比如说,炒作“凤姐”,上海一个婚介公司可谓赚足了眼球;炒作“芙蓉姐姐”,许多商业机构赚足了银子。他们在与网络红人“合谋”的同时,又利用了他们,甚至于把他们“当猴耍”,手段无异于马戏团。

网络推手小林告诉记者:“推手大部分时间是在挑起争议,并且维持争议性,但影响力仅此而已。跟不跟进炒作,还要看网民的兴趣。所以看客才是真正的推手,他们审丑的兴趣,推动着网络推手去炒作丑,这才是炒红网络红人的推动力。”

曾捧红流氓燕、二月丫头、芙蓉姐姐的网络推手陈墨也认为,芙蓉、凤姐走红,靠的就是网民的质疑、争论和骂战,互动性才能让她们深入人心。“对网络公关而言,100万篇的发布远不如100万点击重要,100万点击远不如100万个网民的讨论重要!这两个人本身就有很强的非主流成分,又不断产生新闻卖点,挑战公众习以为常的感官。掐准公众的兴奋点,自然能红得长久。”

在这样推波助澜下,“凤姐”、“芙蓉姐姐”这些“丑星”盲目的自信被催化和放大,更加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乃至于放弃尊严,以夸张和反讽,挑战着大众的心理承受底线,一幕幕“闹剧”和“活剧”就这样上演了,而且一波高过一波。

在这样的狂欢中,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呢?长沙一中教师廖晨星说,“像此类网络红人不过是靠些低俗的手段在一时间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看过这一系列的网络红人之后,我们应该更加清醒的认识到网络炒作、幕后推手只不过是为了吸引公众的注意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所以,我常常建议我的学生对此类事件,可一笑了之,切不可痴迷深入。靠审丑走红,娱乐精神断然是被扭曲,红得太没道理,娱乐就变成‘愚乐’。”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广告热线:(0731)84326418 传 真: (0731)84326418  订报热线: (0731)84326408
邮 编: 410071 邮 箱: kjdbcb@vip.sina.com.cn  全年订价:87元 零售每份:2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新闻
   第A3版:连线
   第A4版:校园
   第A5版:助学
   第A6版:杏坛
   第A7版:关注
   第A8版:广告
   第B1版:新闻综合
   第B2版:科普
   第B3版:探索
   第B4版:湘韵
   第B5版:文化
   第B6版:师说
   第B7版:成长
   第B8版:攻略
   第C1版:科教论坛
   第C2版:探索
   第C3版:课题
   第C4版:课题
   第C5版:课题
   第C6版:研讨
   第C7版:探索
   第C8版:策略
全民审丑 这个时代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