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肖调久
6月9日,绥宁的天空让惊雷震碎,让闪电撕破。随着如注暴雨的倾泄,洪水很快就如猛兽般在山间横冲,在田间肆虐,所到之处,山体滑坡,堤坝冲毁,良田被淹,家园被毁……
滔滔洪水面前,全县教育系统的教职员工人心齐,意志坚,携手合力唱响了一曲抗灾救灾的英雄赞歌。
一双赤脚
凌晨一点,雨开始哗啦啦的下。红岩学校校长袁龙不时地用手电筒探察一下屋对面的河流。
一个小时里,他已是第五次探察了。“不对!定然不对!雨这么大、这么急,河水不见涨?”他心里犯起了嘀咕,估计可能出现了堰塞湖。
他抓起了电话,想拨给红岩学校各分校。尽管各学校也都明白今晚会下雨,都做了应急的预案,他还是放心不下。
电话成了哑巴。他怔住了!这意味着一场可怕的灾难可能到来!
袁龙迅速地唤醒红岩学校的老师们,组织转移学校所有的学生,并要求老师做好学生心理的稳定工作,保护学生的安全……
“不知对岸的那所学校怎样了?”袁龙叫上几个老师想去对岸看看。
跑上河岸,洪水已经没了膝。正准备跨上桥,一个洪峰扑过来,同事赶紧拽住他。几个人丢掉了手中雨伞,一个劲地拖住袁龙往后拉。过河的桥已被滔滔洪水淹没。袁龙脚上的皮鞋让洪水冲走了,他只好光着脚折回学校。6点,他又开始步行到他分管的其他12所学校察看灾情、组织抗灾救灾。
因为山体滑坡,路上的不少地段已堆积了泥沙,抬起脚踩进去,陷到膝盖处,把脚抽出来,鞋子没在了泥巴中。袁龙索性丢掉鞋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泥泞的路上。他说,雨中行走,光着脚更方便。
三天时间里,袁龙光着脚走完了他分管的所有学校。学校受灾严重,房子冲毁了不少,学校的角角落落积了不少泥沙,四清小学等三所学校不得不停了课……
但还是谢天谢地,老师和学生没有伤亡。他欣慰地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两行热泪
“如果洪水来了,你们怎么办?”县五中校长黄友文在检查学校的防汛工作时,常常这样考考学生。他把学校的灾害应急看作是头等大事,精心设计了一整套灾害应急预案,进行了防汛大演练。
6月8日,黄友文一接到暴雨预警,就按应急预案迅速进行部署,谁在河边的寄宿学生宿舍楼值守,谁负责抢救学校财产,谁负责稳定现场秩序,谁负责信息联络……各就各位,有条不紊。
同事见黄友文那么兴师动众的样子,开玩笑说:“有谁见过我们这儿涨过大水了!你真是杞人忧天!”
他火了:“万一灾难来临,我们可不能临时抱佛脚!这毕竟是几百条人命的事儿!守住生命的安全比天还大!”
6月9日凌晨2点,灾难真的降临了。黄友文第一时间赶到河边的学生宿舍,用他的大嗓门镇住学生:“别慌!别乱!别挤!”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排好队由教师带领转移到较高处的教学楼内。
从宿舍楼到教学楼,必经一座石拱桥。河水涨得快,快要漫过桥面了。黄友文和老师们就背着学生一个个护送过桥。
当最后一名学生被安全护送过去后,黄友文又折回了学生宿舍,仔细地检查了一遍,以防万一落下一个被吓晕的学生。检查完,他才放心地往教学楼走,此时的河水已漫过桥面了,他刚一跨过桥,桥就“轰轰”一声塌了,大家都说黄校长是侥幸捡回了一条命。
走到教学楼,看看胜利转移的学生,想想桥塌的惨状,黄友文两行热泪禁不住流了下来。
6月9日清晨,黄友文决定学校停课,安排专人在学生来校途中的桥梁、陡坡等处截留学生并有组织地护送学生回家;安排专人负责通知学生有关学校工作的安排;安排班主任逐一摸清学生去向并做好记录;安排专人负责好滞留寄宿生的生活,稳定学生情绪……
72小时连续值勤
瓦屋中心小学校长黄生祝经历过2001年“6·19”特大山洪地质灾害,那时他是重灾区水口中心小学校长,因为抗灾救灾成绩卓著而受到县政府嘉奖。因为经验丰富,当“6·9”特大山洪地质灾害降临前,他所在的瓦屋中心小学早拉响了应急预警的警报。
“灾难总是在你不经意时来到!”他万万没有想到,学校附近一个才四、五米高的小山在6月9日晚出现山体滑坡,并摧垮了学校食堂。
临近食堂的学生宿舍成为了不安全地带。黄生祝带领学校老师立即投入了寄宿生的转移工作,半个小时,学生全部转移到安全的教学大楼。
学校不得不停课三天。黄生祝把学校老师分成安全保卫组、学校复课组、学生后勤组、卫生防疫组,要求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轮流值勤,24小时不间断。而他自己则是72小时连续值勤,吃方便面,住办公室。
三天里,学校安全保卫组在水毁食堂前用木板围出了警戒区域,排除了明显的安全隐患。卫生防疫组清扫了一尺来厚的冲积淤泥,对学校的角角落落喷洒了消毒液。学校后勤组腾出了教室开辟临时食堂,做好寄宿学生的生活安排。学校复课组通过家访等方式,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做好复课准备。
在大家的努力下,6月12日,学校里传出了朗朗读书声。
此时,黄生祝才回家好好地洗了个澡,吃了一顿家常饭。
灾害过去后,当孩子们快乐地嬉戏在操场上时,当孩子们坐在教室里认真地听讲时,当孩子们顺利地参加完考试时,大家又记起了抗灾救灾中的那一幕幕,记起了那些奋不顾身的老师们的身影……
他们也是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