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以往我们都把它当成是个科幻电影代号,它曾经是那样遥远,但现在已经来临。当初你看到上海世博会模拟效果图上的场景,完全不能相信这就是2010这个城市的真象。当然,你还未能看到飞船在街头上空任意穿梭,不过超大型诱人美女广告大荧幕已经占据全市。高效能的输送带纵横交错,疏导着往来科幻式建筑的楼层之间。2010世界博览会过后,上海会一如当年的东京、巴黎,从此变成真正的世界重心,还是只不过发了个未来梦?
是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
距离世博开幕大约1000日时,许多建筑才动工,但似乎没有人怀疑过赶不上进度。我2006年走上浦东正在要重新启动的环球金融中心地盘,看到它才建成不到三分一,但2007年中它的高度已超过旁边的金茂大厦,2008年初就已封顶。迪拜的摩天大厦在2008年尾完工,成为天下第一楼。上海的第一高楼梦无望,那么,必然要寻找另一些地标。巴黎有艾菲尔铁塔,布鲁塞尔城市中心有原子塔,英国伦敦有水晶宫,巴塞隆拿有纪念碑。因世博而生的标志建筑,在上海又会留下什么?建筑地标不一定要很宏伟,但总希望留下未来城的正面印象──当然,这又回到对未来城的两种极端预视,是科技圆满干净快速的乌托邦,还是机械挂帅泯灭人性的反乌托邦?据现时资料透露,世博过后,许多会场建筑将会被拆除,而重点保留的是世博中心,这一个横向延伸的低层玻璃建筑将会成为新上海的一个地标;另外会保留的是同样位于浦东的世博会主题馆、世博轴、世博会演艺中心和中国馆。
世博绿化住宅群
毫无疑问,这类设施将成为商用活动的重点。至于市民可以得到什么,就要看对岸的世博重点绿化建筑群。
整个世博的建筑构思,大致是以低层开发,围绕黄浦江两岸近卢浦大桥一带,形成一个环形绿化带。这个环形绿化带大部分建筑为低层楼,只有中心点的一座塔楼以高度为焦点,其它如住宅等建筑则像楼梯一样由高至低扩散到绿化区内的人工河区域,而人工河中间又有人工岛。计划书中的文字说得像好象楼书一般诱人:“这个圆形的中心位置正预示着未来建造的中心绿化地带。这些将通过沿人工河两岸种植的两排树木实现。这条过于明显的边界可以通过分散种植的各种低矮灌木植物而扩大其体量至地面高度。步行区域将有辐射状广场铺石,人工河河畔柳树成荫……”而事实上,这边又确实将会成为一个住宅楼盘。
简单来说,如果浦东那边的世博中心建筑群将作为新的会议及展示中心,浦西这边以高塔为焦点的绿化区,就会变成一个新的住宅生活区,公园也当然会公开给全上海市民。同时意味着,上海正中心可能南移:由于老上海的中心其实只在淮海路、徐汇区、静安区一带的所谓“上只角”,世博留下的城市南面的绿化带,将成为市中心扩展的必然方向。
科幻上海来得太快
“为什么要生活在城市?反正已过了那种盲目追求发展的时期。”城市人不断问这句话。而世博中心留下的伟绩,普通市民可以享用吗?以上海传统的区域观念,浦西人不过浦东,上只角不去下只角,新的绿化区亦难以成为区外日常老百姓的生活一部分。但世博中心作为一个未来城市的发展标本,起码可担当以下这些任务:它示范了节能、注重环保的建设策略重点(世博中心运用了多项水冷、太阳能的环保结构,包括江水循环降温技术、地源热泵、雨水收集等节能技术);它展示了城市散点绿化的重要性(在不同的区域建设绿化带空间,区域发展以此为焦点散发开去,平衡了建筑与公园的密度);它也体现了有效率的运输及人流系统,在大型集体运输系统外另辟蹊径(世博组织正研究园区内发展类似巴黎的单车租借计划,将来亦鼓励区内的生活可通过单车来解决集体运输的拥挤和环保问题)。
看,世博那非常科幻的蓝图,似乎塑造了一个城市的典型,像在说:未来城市就一定是这个样子。但所谓城市生活,真的只有这种科幻想像吗?世博园区规划的方便在于它可以肆无忌惮像玩Sim City一样从无到有,方法主要是收地拆旧厂房然后兴建全新建筑,而非翻新旧区,所以不涉及复杂的拆迁问题。然而,将来真正要活在其中的人,显然不是在玩“第二生命”。他们将带着对过往街坊生活的记忆,变成另一个人,活在一个陌生的科幻之城,一脸怅惘。同样,由零开始从新打造一个地区是容易的,就像建一个新市镇,但如何改善城市旧区的生活,让公民能够分享城市进步的果实,才是问题所在。
上海的弄堂正在消失,老房子被高价卖去化为高消费的时尚餐厅,这些都逐渐跟最普通的上海市民脱离关系。典型的老上海人走出街头,满目工地到处拆楼尘土飞扬,皱一皱眉又缩回自己那不知还可待多久的弄堂院子。他们跟这个城市的发展无关,甚至只等着在弄堂终老。新上海人抬头见日日新的楼盘,向往着有一天搬进江景住宅。也许要等足足一两代人的消亡,才洗擦得去大家对老上海街角伦理的记忆,但上海一切都来得太快。2010不等人。
摘自《潮爆中国》 文/李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