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是演电影,但对美国前海军陆战队员蒂莫西·科洛梅尔来说,有一部电影却可以让他重温人生。当科洛梅尔第一次看刚刚获奥斯卡多项大奖的影片《拆弹部队》时,4年前在伊拉克的那些日子又重回脑海,电影讲述的正是他在伊拉克的生活。作为一名拆弹士兵,科洛梅尔在伊拉克待了8个月,拆除了150多枚炸弹。
不逞能是首要原则
2006年8月,31岁的科洛梅尔正式接到了前往伊拉克的通知。拆弹部队很少单独行动,他们通常是3人协同作战。一名经验丰富的拆弹专家当队长,两名士兵为辅助人员,科洛梅尔正是队长。拆弹部队使用的车辆是重型装甲防雷车,这些车通常都有一些奇怪的名字,比如“水牛”、“美洲狮”或者“哈士奇”,科洛梅尔乘坐的那辆就叫“美洲狮”。
实际上,对拆弹专家来说,逞能很有可能是在自寻死路,他们的第一选择还是通过操控机器人来解决问题。只有遇到机器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拆弹专家才会亲自上场。在这种情况下,科洛梅尔首先要在战友的帮助下穿好40公斤的排爆服。
不过,穿上排爆服并不意味着百分之百安全,只是增加了拆弹专家活下来的几率。要是遇到威力巨大的爆炸,拆弹专家还是在劫难逃。
拆弹专家也挨炸
在伊拉克,几乎所有的拆弹士兵都不止一次挨炸,有人因此受伤,有人甚至丧命。自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开打以来,已经至少有50名拆弹专家死在战场上。科洛梅尔也经历过同样的危险。
2006年12月11日,科洛梅尔和战友按照指示,开着“美洲狮”来到一个偏远的小树林。路上,科洛梅尔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因为对武装分子来说,在路上埋炸弹可比在其他地方方便。
正想着,“轰”的一声巨响,一枚炸弹在他的座位下方爆炸,紧接着,又有一枚炸弹炸响了。14吨重的“美洲狮”被气浪掀出了3米之外。科洛梅尔当时就被震晕,他在车里昏迷了大约30秒,才渐渐恢复意识。
脊椎压迫性骨折、脑部创伤、手臂骨折、肋骨断裂,这是那场爆炸留给科洛梅尔的纪念。“如果有谁告诉你,他不害怕从事这份工作,那肯定是在撒谎。每次我们出去执勤,心里都很害怕。”科洛梅尔坦言。
至于掩埋炸弹的地点,垃圾堆、下水道,甚至动物的尸体都可能是武装分子的选择。“要是你看到干净的路面上多了一堆垃圾或者砂石,那你就要小心了。”科洛梅尔说。
拆弹士兵是怎么打造出来的
目前,美军大约有4000名拆弹专家。拆弹专家是稀缺资源,在美国拆弹部队纪念基金会执行董事吉姆.奥尼尔看来,和其他美军相比,拆弹部队的士兵需要一些特殊的能力。他表示:“他们必须有在重压之下做决定的能力,考虑到这项工作的特殊性,他们的技术能力也要胜人一筹。”
据介绍,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拆弹部队成员,需要接受重重考验。首先,申请者的体能要好,没有色盲症,还要通过机械分类考试。在体能测试时,申请者要穿着40公斤重的防护服完成各项任务。
通过初步考试的士兵随后将被送到拆弹学校接受进一步训练。按照流程,这些士兵要经过至少一年的艰苦训练。培训期间,他们要学习爆炸技术、拆弹方法、侦察术等各种技巧。拆弹训练的淘汰率高达85%,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过最终考试。
可怕的战争后遗症
2007年4月,科洛梅尔结束服役,离开伊拉克回到家乡。当被问及那段生活如何改变了他时,科洛梅尔说:“如果你想听些疯狂的事情,我可以告诉你,从伊拉克回来以后,我发现自己居然变矮了。过去我1.83米,现在我只有1.78米了。”
4年过去了,直到现在,科洛梅尔也没能彻底从战争的阴影中恢复过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每次开车上路,都像在伊拉克时那样保持警惕,密切留意马路两边的人和事。路过垃圾堆或者路边有停下来的车,我都会绕开。”
伊战生涯留给他的另一个后遗症是对人群充满恐惧,他觉得自己无法控制外部环境。“我不再信任周围的人,这事让我深受折磨。我脑子里总觉得有人要杀我。”
像科洛梅尔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自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以来,美军士兵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文/江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