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她的世界跟封闭的河北东栅子村一样大,12年后,她置身美国,感悟多元文化的美妙世界;12年前,她是懵懵懂懂、土得掉渣的乡村小姑娘,12年后,她大方、乐观,找到人生努力的方向;12年前,她是意外入选而一夜成名的“谋女郎”,12年后,她从摄像机前的业余演员变为监视器后喊停的人。她就是魏敏芝,这个因张艺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而改变命运的乡村女孩,再过几个月将从美国杨百翰大学毕业,回国继续追寻自己的电影梦。
启蒙
“如果没有这部电影,你现在会怎样?”好友曾问她。
“我会回家养猪、结婚、生孩子,做家庭妇女啊。”魏敏芝这样回答。
“前段时间,我还给导演叔叔的助理打了电话。我真的很感谢他。”尽管十多年过去了,魏敏芝仍像当年一样称呼张艺谋,有种客客气气但分毫不容怠慢的敬意。事实上,1998年拍完《一个都不能少》后,除了只字片语的教诲,张艺谋便在魏敏芝的人生舞台上全身而退,但在这个倔强的河北女孩心中,张艺谋始终以无可替代的形象存在着。
当年的娱乐新闻仍历历在目——拍完《一个都不能少》后,张艺谋将魏敏芝推到一个后者从未到达过的世界,她在一次采访中说,自己的理想已不再是小学老师,而是拍电影。
因为被激发起的电影梦想,她执拗地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然而失败让她遭遇到了众人的轻视和误解——魏敏芝应该本本分分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不是被虚荣蒙住眼睛……外界的众说纷纭再加上高考前的学习压力,让19岁的魏敏芝一时难以承受,出现轻度的“梦游”,最后在心理老师开导下才恢复健康,考进了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影影视传媒学院。
好运
2004年10月,美国杨百翰大学夏威夷分校华裔教授陈尔岗应邀到西安讲学。在去往西安的航班上,他拿起一份报纸,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有关魏敏芝的报道,“我记得很清楚,是狭长的一篇小消息,上面说魏敏芝被西安外国语大学录取。”早已在美国看过《一个都不能少》的陈教授决定,下次到西安一定要见见“小魏老师”。“几个月后,我去西安看她,当时她连简单的英文问话都听不懂。我就介绍了一个外教给她。”
一年后再见,他们已经可以用流利的英语交谈了。陈尔岗第一次提到了留学的事情。顺利通过英语笔试和面试后,魏敏芝获得了赴美国杨百翰大学交流的机会。2006年8月19日,她只身飞往夏威夷,开始了四年的免费求学之旅。
杨百翰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目前共有2400多名学生,其中50%的学生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当一部分是贫困学生。陈尔岗说:“我们不鼓励学生毕业后留在美国,而希望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甚至会为学生买回国的飞机票。”
在魏敏芝身上,同样出身贫苦的陈尔岗看到的是一种代表性。“我去中国贫困地区,发现那里的学生认为自己没什么希望,不敢有大理想,我们帮助敏芝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告诉中国年轻人,只要自己努力,希望都是有的,当机会来临,要像敏芝一样,勇敢地抓住。”
蜕变
“她是一个害羞的女孩。”谈及第一次见到魏敏芝时的印象,陈尔岗教授说,“我跟她开玩笑,叫她小魏老师,而她却很尴尬,用了二十分钟努力向我解释,她并不是一位真正的教师。”
“她懂得抓住机会。”正如《一个都不能少》本来是由双胞胎妹妹魏聪芝来演的,但聪芝不敢唱歌,敏芝更加大胆,争取到了这个机会。“这种态度始终如一。”陈尔岗说。后来陈至立等中国高层官员到夏威夷访问,她也争取到了见面机会。此外,她还去檀香山大学和犹他州大学做过演讲。
美国大学的学习非常辛苦,没有超常智商的敏芝学得很踏实也很辛苦。在同学的印象中,每次相约,都会看到敏芝坐在椰子树下,啃一本厚厚的英文书。而陈尔岗也总能在图书馆和计算机房看到她的身影。
梦想
当年一部电影曾让她的梦想从当老师变成拍电影,十多年后,魏敏芝有了更加智慧的选择——将教育和电影结合——她希望自己成为下一代、下下一代年轻的影视传媒工作者的引路人,同时谦逊地承认:“前提是,敏芝本人要有足够的经验。”
如今,魏敏芝说自己最喜欢的职业依然是“坐在监视器前喊停”。在美期间,她导演了一部纪录片《优秀女士》(2009年),导演学生作品《很美丽》、《信仰》(2008年)、《警察》(2007年)。这些经历,让陈尔岗对她未来的导演之路充满信心:“半年后,敏芝就毕业了,她有很大的抱负,想拍电影、关注教育,她会成功,我也希望有经验的人能够带她。”
陈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