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女大使、女发言人在中国外交领域已经越来越多,但真正能代表中国在世界舞台游刃有余的女外交家仍不多见,最近,中国外交舞台迎来一位少数民族女副外长。1月4日,崔天凯、傅莹、翟隽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其中,傅莹,这位从内蒙古大草原走出的驻英大使,成为新中国继上世纪70年代王海容之后第二位女副外长。她曾是中国驻西方大国唯一的一名女大使,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
三十余年的外交生涯,许多国家的同行都衷心称赞:“她是最有魅力的外交官。”
从放映员到领导人的翻译
傅莹,蒙古族,原籍哲盟(现通辽市)科左中旗,也就是嘎达梅林的故乡。1953年1月出生于呼和浩特的她学习十分努力,数学方面的悟性尤为突出,曾使她产生过当数学家的愿望。但个人理想在时代洪流面前显得如此渺小,1969年,响应毛泽东“上山下乡”的号召,傅莹去了内蒙古一个农场进行劳动。
1970年,傅莹进入当时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站,并学会了电影放映技术,像小伙子一样爬杆架银幕。在兵团的三年,傅莹一边往返于兵团各个点给战友们放映电影,一边坚持自学完成了高中各科目的学习。
1973年,傅莹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除了主修的英语,傅莹又开始学习罗马尼亚语。
1977年,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傅莹进入了外交部。1978年起,傅莹先后在中国驻罗马尼亚使馆和外交部翻译室、亚洲司工作,历任职员、随员。1985至1986年被派往英国肯特大学学习国际关系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1986年回国后历任外交部翻译室三等秘书、二等秘书、培训处副处长、英文处副处长。
其间,傅莹曾为邓小平、杨尚昆、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多次陪同党和国家有关代表团出访、参加联合国会议、参加双边或多边的谈判等重要外交活动。
“高调”的外交使者
“低调”的新闻人物
很少有人能将“高调”与“低调”这两个对立词汇如此鲜明地集于一身,而傅莹就是这样一位时常令人感觉判若两人的职业外交官。
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气质优雅、在西方大国身居大使高位……这些“符号”难免使其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但在中国媒体面前,她总是刻意保持低调,鲜有惊人之语。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她在外交场合及英国主流社会的频频高调亮相。
2007年傅莹出任中国驻英大使。在牛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英国著名学府,她面对各国学子,就“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中国将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话题,娓娓道来。出色的外语能力、曾求学英伦的经历,使其深谙与西方主流社会沟通之道。即使是严肃沉重的话题,在其口中也变得轻松,时常冒出的幽默之语,令听者开怀大笑。风度翩翩的气质,以西方社会认可的话语方式,人们感兴趣的话题,这些元素综合在一起,往往使其在大学演讲的门票变得“一票难求”。
在英国主流媒体上,她经常发表文章,就西藏“三·一四”、新疆“七·五”事件等,或向西方阐明事实真相,或讲解中国对某一问题的立场。她说,西方了解中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现在已经是西方该了解中国的时候了。
作为一名职业外交官,她也时常展露出母性温柔的一面。记者曾受邀到其在伦敦的官邸参加活动,在官邸客厅的墙边,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本相册,里面是她和女儿的各种照片。
傅莹的母性也曾化解了一次小小的“外交危机”。英国一档电视选秀节目进入决赛的选手,居住在她官邸附近。英国媒体误报“中国使馆因选手太过吵闹而提出抗议”,傅莹很快在英国发行量最大的通俗报纸《太阳报》上发文,阐明真相,并说自己的女儿也是中国“超女”等选秀节目的“粉丝”,而她本人也是英国这档节目的热心观众,甚至在文中对参赛选手逐一评点。
英国媒体对傅莹以“母性的温柔”化解此事的方式大加称道,该档节目甚至邀请她现场观看决赛。
为国家“亏欠”了小家
傅莹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傅莹的父亲阿民是内蒙古有名的文化人,曾任内蒙古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对哲学有较深的造诣,是艾思奇的得意门生之一。傅莹从小受这种影响,喜欢思辨和讨论问题。她的丈夫郝时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女儿在大学学习设计专业。
作为一名女外交官,傅莹因为工作而“亏欠”了家庭太多。傅莹说:“在国内工作的时候,照顾家的时间很少,所以对孩子还是有欠着的感觉的。我女儿对此很理解,她已经习惯有困难的时候找爸爸了。”问及在外多年是否想家?傅莹说:“很想家,但大使馆是‘家’的延伸,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要连上这个‘家’。想‘家’是常有的,既要想‘家’里在做什么,又要知道‘家’里需要什么。在国外,更能感觉到‘家’的崛起,更加为‘家’的走向强大而自豪。”
佳 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