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往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情感

第03版
关注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0年1月12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首唱者、75岁的湖南花鼓戏院演员龚业珩讲述——
《浏阳河》背后的故事
终身难忘走进中南海给毛主席献唱情景
杨跃花

□文/本报记者 杨跃花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浏阳河》这一曲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多年来一直为人传唱,熟悉的旋律穿透几代人的岁月,回荡在历史的每一个角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首传世之歌诞生之初却仅仅只是湖南花鼓戏中的唱段,曲调旋律也和大家所熟知的不一样。近日,《浏阳河》的首唱者,原湖南花鼓戏院演员龚业珩给我们讲述了那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土改成功,文艺青年创作《双送粮》

故事追溯到1950年,湖南土改运动开始,距离长沙市不远的黎托乡被选为土改试点。“只有深入群众,才能创作出反映百姓生活的作品来。”在省委宣传部的号召下,当时湘江文工团一批搞文艺工作的年轻人被分成几个工作队下到田头,一边体验劳动生活,一边负责把在黎托乡的见闻给唱响,年仅16岁的龚业珩便在其中之列。

农村解放伊始,农民终于分到田地,翻身做了主人。在黎托乡,到处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农民把积淀了许久的苦难幻化成汗水,浇灌每一寸土地。那一年,黎托乡土改十分成功,加上风调雨顺,粮食实现大丰收。于是,省委省政府决定在黎托乡举行一场“土改胜利晚会”,并要求文工团的每个人都要创作一部作品来参加文艺汇演。

接到要求后,每一位文艺工作者各自投入到创作中,村里那种热腾腾的生活激情感染了他们中间的每个人,尤其是徐叔华。一天,徐叔华正在田间转悠,听着独轮车碾过泥土时那欢快的咿呀声,他脑海里突然闪过丰收时农民在田埂上推送粮车的那一幕。那一刻灵感击中了他,于是他连夜奋笔疾书,创作了花鼓戏《推土车》,《推土车》一共分三段,反映农民翻身分得土地的喜悦心情。戏中,一个老人和小孩以及一个年轻人互相争先跑着送公粮,突然,碰到一个田间缺口,老人要年轻人帮忙,年轻人故意逗小孩说:我问你几个问题,看你答得出不,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今天的《浏阳河》便是其中第三段。”龚业珩说。

当徐叔华把《推土车》报上去后,文工团领队大加赞赏,并把名称改为《双送粮》。《双送粮》一经演出,深得黎托乡农民的喜欢,并被广泛传颂,但是最初,龚业珩并没有参与演出。

走进中南海,《双送粮》唱响大江南北

1951年,德国柏林举办世界青年联欢节,中央决定从国内各地选拔歌舞作品参加演出,“《双送粮》这15分钟的节目内容活泼,节奏明快,主题积极,因此成为湖南省唯一入选作品。”龚业珩回忆说。可是角色的扮演者全为男性,大家都觉得有些单调,于是决定把剧中小男孩换成小女孩,长相俊俏而又能歌善舞的龚业珩理所当然成了最理想的人选。

同年5月,《双送粮》被送到武汉中南文化局接受检阅,当时剧中第三段是套用京剧《小放牛》的调子,中南文化局的同志觉得它与前两段花鼓戏调不搭调,于是将其改成具有湖南特色的曲调,也就是今天的《浏阳河》曲调。从此,《双送粮》迅速在全国巡回演出,红遍大江南北。

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南海需要几个节目助兴,《双送粮》便在邀请之列。“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去哪里演出啊,只是被告知晚上有个重要的演出,火柴、指甲刀等之类的东西都不准带在身上,”对现年75岁的龚业珩来说,那是她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当车子驶向中南海怀仁堂,大家都兴奋地叫了起来,“那是毛主席办公的地方啊!”

演出还没开始,龚业珩便早早地准备好躲到门口等待毛主席的到来,“我永远都记得,那天毛主席穿着浅棕色的中山装,很是高大、潇洒,他穿的皮鞋是什么样子我还清清楚楚呢。”兴奋的龚业珩却没有发现舞台地板是用竹子铺的,听到剧中爷爷一声喊“孙妹子,加把劲咯”,龚业珩“哦”了一声跑上舞台,没想到随即摔倒在地,机灵的爷爷马上补了一句“孙妹子,爬起来,加油干咯”,完美地挽救了这一段小插曲。毛主席坐在第二排中央,听到这一段用湘潭方言演唱的曲目,不时开心地鼓掌,“我是湘潭人,那时才刚解放,我又才工作,对着毛主席唱歌颂毛主席的歌,那种幸福的光荣感是无法形容的。”说到动情处,龚业珩忍不住又哼唱起来。

一段乡音,深深触动了毛主席,从此,《双送粮》成为毛主席每个周末舞会上的开场曲目,它的命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得中宣部、文艺部的重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立即对全国进行广播,而且还灌了唱片,然后全国各省文工团都跑来学习,“在全国各地加上在朝鲜战场演出不下千场。”龚业珩乐呵呵地笑着。

独立成曲,《浏阳河》走上世界舞台

1959年,阿尔巴尼亚艺术家代表团到湖南访问演出,提出联欢时唱一曲湖南民歌,并要求接待方报曲目,《双送粮》毋庸置疑成了首选。可是《双送粮》是剧目名,于是经过接待方再三斟酌,决定把《双送粮》中第三段第一句歌词“浏阳河”作为歌曲名,有人提议把第三段单独分出来唱也挺好听,于是乎,《浏阳河》开始被作为独立的歌曲传唱开来。

1961年,从湖南省艺术学校毕业的李谷一接替龚业珩成了第二个《浏阳河》的演唱者。1974年,李谷一被调至中央乐团担任独唱演员,《浏阳河》也被作为经典曲目搬上世界舞台,而《双送粮》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只剩下一股“浏阳河”精神在传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报料热线  (0731)84329342 84329691 84329697      报料信箱  jtdbbjb@163.com       广告热线  (0731)84329326 84326359 84326360     传 真  (0731)84326359
发行热线  84329123      免费电话 11185     发行投诉  (0731)84329123     邮 编  410005    零售每份:1元     全年订价:96.00元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情感
   第03版:关注
   第04版:世相
   第05版:社区
   第06版:说法
   第07版:文摘
   第08版:健康
   第09版:宝贝
   第10版:创富
   第11版:往事
   第12版:职场
   第13版:乐呵
   第14版:悦读
   第15版:语文
   第16版:名人
《浏阳河》背后的故事
稻花香里钓鳝乐
远去的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