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到农民用担谷子的箩筐作摇床,我便想起一段童年往事。在洞庭湖区小孩用箩筐当摇床是常事,但一般都是喂奶的婴儿,而我一直到五、六岁还在用箩筐当床。
五十年代初,我在洞庭湖区的湘阴县工作,发现那里的婴儿大多数是用箩筐作摇床。1957年4月,我在濠河乡采访春耕生产时,看见妇女队长陈满秀家有个胖娃娃坐在箩筐里,全家三代人都在逗他呵呵大笑。陈满秀笑着告诉我:“解放前兵荒马乱,常溃堤垸,湖区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孩子睡箩筐多半是因为贫穷,还有逃起荒来或垮了堤担起就跑,既方便又安全。如今不同了,社会安定了,生活改善了,人们对孩子都看得重,都希望孩子快快长大成人,小孩睡箩筐己成为当地习惯,舍不得改掉,大家都说:‘小孩睡箩筐,儿孙满堂’,象征着丰收;盖烂棉袄是先苦后甜,永远不愁吃和穿。”后来农村又组织了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劳力经常集中,婴儿也常集中在托儿所里,用箩筐接送也很方便,于是箩筐摇床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改革开放后,湖区面貌也大大变样,住房改善了,穿着改善了,饮食改善了,婴儿摇床当然也改善了。现在湖区的孩子和城里差不多,吃得好,睡得舒适,那个舍不得丢掉的箩筐摇床也无踪迹了。 文/图 唐大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