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九嶷山舜帝陵基金会 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
站在新时代角度,为进一步探讨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契合性、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的问题,不久前,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南省九嶷山舜帝陵基金会、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联合在宁远县举办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与舜文化”研讨会。会议收到学术论文80余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大学、上海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汕头大学、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湖南省社科联、湖南省社科院、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学院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100余位专家参加。会议认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图谱中的“识别码”,它鲜明地投射出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凝结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舜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蕴含丰富的当代价值,其主要内容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会议经过讨论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果:一是关于舜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契合性问题;二是关于舜文化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问题;三是关于舜文化在国内、国际的传播和影响问题。现刊发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
宫长为(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我发言的题目《再论中国精神——从虞舜文化说起》,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清华简《保训》篇的启示,二是“中”的讨论,三是再论中国精神。
简言之,所谓中国精神,即以“中”治国之精神。清华简《保训》篇中有关虞舜的历史传说,“求中”“得中”的过程,正好印证了《尚书·尧典》篇等文献记载的相关内容,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之事。二是关于“中”的讨论,一般地来说,“中”具有中心、中正之意。何以“中国”,即王都所在,王都所在曰中国,正取“中”之本义。三是再论中国精神。国家之力量,民族之希望,植根于人民信仰之中。也就是说,人民之信仰,本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永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不竭源泉,更是我们讨论中国精神的根本所在。《荀子·礼论》篇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我们以为,“生之本也”或者“性之本也”,可谓“中”之本义;“类之本也”,可谓“中”之本源;“治之本也”,可谓“中”之本根,从本义、本源、本根三个方面,解读中国精神,探究中国精神,阐释中国精神,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陈泳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舜孝故事有着悠久而广远的传播,大致可以分为“史记型”和“舜子变型”两大类。前者居于主流地位,后者则在宋元之后不见于通行文献。此前只在福建、广西等东南沿海地区发现过一些近现代民间文本。近期随着江南《舜哥宝卷》文本的渐次面世,可知“舜子变型”故事至少于晚清民国时期在江南民间多有传播,其基本面目跟东南地区大致相同。由此推断,宋元以后“舜子变型”叙事其实在民间从未断绝,也不仅是流传于文化边缘地带,而是在传播的文化层次上逐渐下沉到了所谓的“底层社会”。而江南与东南地区的民间传播,其表述方式又显示出某些地方性差异。无论主流还是民间,都在舜孝故事中宣扬克己行孝、积德善报的思想,它代表了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韩 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多起源、多部族、多元文化的上古中国,黄帝、尧、舜、禹这四位人物具有至高无上的意义和价值,他们构成了一条无比坚韧的纽带,把散布在中国这片广袤大地上的部族和文化连为一体,融合成为华夏民族,历经几千年的演进,生生不息,蓬勃发展,宛若一条悠远的历史长河,聚合百川来水,奔腾着中华民族的泱泱巨流。
舜形象的建构对中国历史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是以孝为核心的家族伦理发展出国家政治原则;第二是树立以文化提升为本的民族融合原则,形成“用夏变夷”的理论。前者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与国家治理传统;后者建立文化民族自强不息、日益向上的文化标准。由此激励中华民族不断汲取各种优秀文化,破除狭隘排外的骄傲自满,充满勃勃生机。“苟日新,日日新”。
黄景春(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舜孝故事最早收录于《尚书》。儒家将舜置于“尧天舜日”话语体系,引述焚廪、掩井等故事,建构虞舜的圣君、孝子双重形象。《史记》《列女传》等书接纳民间讲述,舜孝故事国家完善。在官方、文人、民众等各方力量推动下,舜帝成为孝子典范。汉魏墓葬壁画也展现虞舜从圣君向孝子的演进,宋金砖雕图像主要情节从遇难脱险转为“象耕鸟耘”,突出孝行感天的主题。图文相互印证,可以发现舜孝故事的完整演变进程。
张淑一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传世及出土文献中不乏对虞舜事迹的记载,二者互证显示舜帝故事的生成和流传并非一时一事之事,更不是汉儒向壁虚构的结果。楚简的相关记载使有关舜的记述更为丰富多元。结合出土文献并传世文献进行研究,显现战国时期的舜帝传说并非某家某派的专有物,而是当时各学派为推行其国家和社会治理观念,拟托圣贤申论自家学说的共同产物,显现的是百家思想合流的趋势,对于认识春秋战国社会的思想潮流有重要意义。
陈战峰(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先秦时期典籍文献塑造和建构舜文化形象在舜思想文化形成和传播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简牍文献的发现和公布也有助于加强与推进这方面的研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是其中的一条贯穿前后的重要线索。仁民爱物、分职授责、选贤任能、重视孝道、笃力践行等是舜文化的基本内容,崇德重义是舜文化的根本精神。舜形象的建构具有历史文化意义,也使相应的儒墨道法等思想传播获得了形象化和具象化的表征,同时后起思想文化的发展对舜文化形象的建构和完善也具有积极的思想文化意义。这些观念和方法与传统,对于今天进一步丰富、深化、弘扬舜文化及其精神有深远的启示和深刻的影响。
贺小荣(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
大力促进舜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活化利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的培养。理清舜文化的构成与活态保护,以宁远县为例运用AHP-熵值法对舜文化活化绩效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提升策略,以期为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利用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形象提升度(0.380)、价值认同力(0.365)、政府支持度(0.320)绩效指数最高,现代融合度(0.186)、情感调动力(0.186)、产业带动力(0.177)、资金多元化(0.099)绩效指数较低,宁远县需从价值活化、产业活化、活化效率、活化环境四个方面提升舜文化活化绩效。
蒋 波(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副院长):
舜帝是中华民族尊崇的道德典范,在早期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舜的故事,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件故事。”在先秦诸子论述中,有关舜帝事迹的记载大体相类,但是不同思想流派对舜形象的塑造却大相径庭,这是诸家思想倾向不同使然。近年来,出土的战国竹简中也有诸多舜事迹的记载,可与传世文献互证。经整理发现战国上博简、清华简以及郭店楚简对舜的叙述较为翔实,所展现的舜形象也更为全面。战国竹简记有诸多舜帝事迹,也塑造了多样的舜形象,包括孝子、良臣等圣君形象三大类。与传世文献一样,战国简有关舜事迹的记载和舜形象的塑造与简文作者的思想倾向有关。对战国简舜形象进行分析,可弥补传世文献的不足,可进一步完善舜帝事迹和舜帝传说的记载。
王 杰(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虞舜观念认同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思想基础;在虞舜观念熏陶下的道德价值认同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基本原则;虞舜天命与国家认同则是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在“观念-道德-天命”文化认同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唐之享(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原会长):
舜帝南巡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具体来说有三。一是开创了“礼乐教化”的伟大实践。舜帝南巡,从历史的真实性来看,是一次美妙的音乐之旅。我们从文献典籍、民间传说乃至于历史遗迹中,找不到带兵打仗、战争硝烟的痕迹。相反,关于舜帝奏《韶乐》、歌《南风》的留存记载和痕迹倒是屡见不鲜。二是奠定了“民族融合”的牢固基础。舜帝将北方的《韶乐》与南方的《南风歌》结合在一起,这是南北音乐的融合,更是南北民族的融合。三是开启了“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虽然说南方长江流域早期国家的形成绝不晚于北方的黄河流域,但到了舜帝时代,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还是比南方先进。因而,舜帝南巡,不仅一路进行道德教化,也一路传播着先进的技术和文化。
陆魁宏(湖南省社科联原执行主席、研究员):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大舜有大德”,这些大德即舜有大孝之德,舜有亲民之德,舜有勤政之德,舜有“禅而不传”之德,舜有助人为乐、团结群众之德。“明德”是舜文化的基本内涵,伦理道德是舜文化的基石,对于周朝的“修德配命”、孔子的“为政以德”,乃至当今的“以德治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这些,都可以从舜德文化中找到丰富的思想资源。
唐松成(湖南省九嶷山舜帝陵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教”往往与“乐教”相联系,重在人格的培养。这一传统是由舜帝所开创的,《尚书·舜典》载:“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这是中国最早提倡的“乐教”,其作用主要是培养具有“中和之美”的人格,孔子则概括为“和而不同”的君子人格,这种君子人格,也正是廉洁心态养成的基础。
舜帝严以律己,对自我,他要求克制私欲,公道正派,自省自律;舜宽以待人,对他人,他践行与人为善,诚实守信,谦恭礼让;舜忠于职守,对事业,他倡导一心为民,求真务实,勤而无倦。由此可见,舜德文化的廉洁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涉及了为人处世与工作、事业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张泽槐(永州市委原副秘书长、文史专家)
舜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上古五帝之一。舜帝创立的以孝为核心的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源,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影响。自先秦至今,历朝历代对舜帝、舜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从未中断,并在其内涵与外延上不断拓展。从而形成一种多层次、多维度、多领域的全方位研究。历史上有记载的对舜帝与舜文化的研究,大致始于先秦,盛于两汉,及于唐宋,延于明清。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舜帝与舜文化研究重新掀起高潮。
蔡自新(永州市政府原副秘书长,研究员)、翟满桂(湖南科技学院教授):
五教伦理道德的形成始于舜帝。《孟子·滕文公上》曰:“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可见,人类最初的人伦道德是由舜帝教给百姓的。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伦理道德,是指人们应当遵守的五项伦理秩序,五伦教化始于舜帝,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社会实践的基础。
陈仲庚(湖南科技学院教授,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中国的“礼乐教化”传统,由舜帝开创。“和谐”理论最早来源于音乐,“和”的原始本义也是与音乐相关的。“和”之政治目标是心和、政和的和乐局面,“和”之最高目标是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和育万物”的当代价值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的和谐理论,以“乐教”为手段,从培养和谐的人格开始,以“心和”“政和”为价值目标,力图开创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目标,极力追求万事万物和谐相处的宇宙和谐,这是理论系统的逻辑线索。而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和谐理论又贯彻到了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方方面面,落实到了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的各个环节,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个毛孔。因此,可以说:“和”包含了中国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乃至于物质文化的一切,是舜文化的精髓所在。借鉴“和育万物”的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其价值转换的当代意义。
潘雁飞(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会长,教授):
作为一种根脉式的优秀传统文化,舜文化具有包容性、创新性特点。舜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主要有三条进路:一是庙堂与士人之路,二是民间社会与江湖之路,三是家族与家庭之路。三者事实上相互交叉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另一方面,要创新传播模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我们既要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要吸收其他优秀文化成果并将其中国化,更要将其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把握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特点,进而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样一来,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就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和谐境界,成为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易 军(开明书院执行院长,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可以说舜文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中华文化,是道德文化之源,是中华儒家文化之本。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早期的三座里程碑。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舜帝一直以“仁孝”之德著称。舜帝是我国第一部史书《尚书》开篇所记的核心人物。《史记》《孟子》《墨子》《吕氏春秋》等50多部正史都有记载。舜帝以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治世才能,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建立发挥了开天辟地、无与伦比的作用,影响了千秋万代,可谓劳苦功高。
周甲辰(湖南科技学院教授):
舜的自强不息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自信自励,勠力进取。二是勤勉不懈,艰苦奋斗。三是屡经考验,锲而不舍。四是不忘初心,始终如一。自强不息是中华文化的原始精神,它贯穿中华民族孕育形成与发展壮大的全过程,是“中华民族千年来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和精髓”。而舜则是能全面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早期最具影响力的圣王典范。
邓昱全(湖南科技学院讲师、博士):
“天子巡狩”是舜帝作为上古圣君的标志性治国制度。它得到大量经典著作的记录,也被后世君主不断仿行。虽然从汉代开始,不断出现关于这一故事的争议与质疑,却并不影响历代在推行这一制度时,不断创新出诸如封禅、朝觐、巡行刺史、抚按等新形式。使得这一圣君故事,成为古代国家治理模式中思考如何“治官”与关注“民生”的制度滥觞。舜帝巡狩故事代表着古代国家机器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展现出各自的差异与变动,同时也代表着古代国家在调研之风中的历史经验。
林云鹤(湖南科技学院讲师,博士):
“致君尧舜”作为一个固定用法,至唐初内化为人臣的政治理念。在唐贞观君臣的政治实践中,这一理念对贞观君臣从谏如流、直言极谏的“贞观谏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唐太宗处处效仿尧、舜,以“禹拜昌言”为榜样。同时,有着精深儒学素养的贞观群臣,身比稷、契,也找到了一条以“致君尧、舜”为目的、以“谏诤为心”为手段的政治路线,最终促使以直谏为标志的贞观谏风形成,影响极为深远。
肖献军(湖南科技学院教授):
《史记》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虞舜文化对整个南岭走廊地区本土文化影响是巨大的。虞舜文化在南岭地区的传播最初是以口头方式进行的,这一方面使得虞舜成为箭垛式的人物,但也由此导致了早期虞舜文化传播的缺失——文化核心区域模糊不清。南岭地区众多的摩崖石刻弥补了虞舜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缺失,丰富了虞舜文化的内涵,基于交通、风景、城市等因素的传播方式进一步扩大了虞舜文化的影响。
杨增和(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越南和中国自古山水相邻。尧舜时代舜“南抚交趾”,其影响力从空间上传播到越南。舜文化为儒学之源、儒学思想中的核心,儒学经典成为舜文化传入越南的传播媒介。舜文化精神通过“孝、仁、礼”等内容传播到越南。越南各级官员、舜裔华人华侨、文人墨客等主体多类型传播主体参与传播舜文化。舜文化在越南有较大的影响力,“非尧舜之道不行”成为集体无意识,“致君尧舜”的人格楷模、尧舜理想社会的在地化。
王瑞华(湖南科技学院巡查专员):
舜文化在儒学背景下随中国古代典籍传入日本。学术界从学术知识层面传播舜文化,有古学派从原典中研究舜文化,日本东方学学派“抹杀”舜文化。舜孝文化以《孝子传》《二十四孝》等典籍传播,用以教化世人。舜文化以祭舜仪式中的舜图像传播和绘画书籍等传播。舜文化以叙事文学、诗词等文学传播。日本各类教育机构、各阶层对舜孝文化传播。
李佳缝(湖南理工学院硕士研究生):
舜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起源,以其独有的价值与魅力,深刻影响着中华五千年文化发展的脉络与品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学语文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将舜文化有机融入中学语文教育是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有益探索。永州等具有舜文化特色的地域学校,将舜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之中,以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贺冬梅(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舜文化“化民”的方式主要有:榜样示范,“化民”于行;证天命所归,促万民归化;制礼作乐,敬敷五教;选贤与能,谋利于民;放逐四凶,震慑天下。舜文化“化民”思想启示我们,在今天我国治国理政工作中,要坚持德法并举,构建意识形态合法性,因时因势而化以“致中和”,推动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
永州市委党校课题研究组:
千百年来,永州各界人士在持续怀念舜帝的言行,学习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有心有德的家乡,才能哺育出有情有德的人才。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正如永州人民所期待的一样,“舜德”哺育出的人才也不断反哺着这片热土,凝聚着这里的人文情感与民族精神。基于此,我们深入开展舜文化研究,建议把舜帝魂归之处、藏精之所的永州打造成“中华孝都”的战略构想,对于传承和弘扬舜文化,推进永州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谐世界提供有效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唐柏荣(永州市委党校原副校长):
虞舜是中国首倡“和谐思想”的开山鼻祖。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注重和谐,即强调人与物之间的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和合。比如,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就是这一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千百年来,中华文明虽屡受摧折而不绝,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不衰,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程中,我们党强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显示出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理性、更加成熟。音律和谐,必能弹奏出优美动人的乐章;社会和谐,必将带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和谐产生美,和谐生发力量。
郑运生(永州市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湖南省九嶷山舜帝陵基金会办公室主任、一级调研员):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其实质就是主张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和谐整体来考虑,既要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人类的生产活动,从而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和谐发展的关系。这是从舜帝时代开始,一直贯穿下来、盛行了4000多年的一种理念。延至现代,“天人合一”的理念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指导人民群众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创造了“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地更净”的生态奇迹,让“天人合一”从古代的理想变成了今天的现实。
欧利生、唐太培(分别为九嶷山舜文化研究会原会长、会长):
舜帝南巡,崩葬九嶷。从“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台,望九嶷而祭舜”开始,秦始皇望祀,虞舜成了众人仰望至高无上的神!汉武帝望九嶷而祭舜,此后,历代帝王遣官致祭,打造了帝舜祭祀文化一脉相承的历史记忆符号。现代祭祀,营造了世界华人精神家园。新时期公祭舜帝大典,凝聚了民族精神,开创了舜文化传播新时代。四千多年来,祭舜活动传承不辍。逐步形成了特有的舜帝祭祀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列。舜帝祭典促进了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舜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祭祀典仪不断成制完善、传承发展,形成了极具鲜明帝王特色的祭祀文化及由此衍生的礼乐、建筑、服饰、饮食、歌舞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历史认同、文化特质、精神皈依,具有广泛的文化影响力、深厚的根脉传播力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潘雁飞、郑运生摘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