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渝川
1872年到1875年间,中国清政府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四年内共有120人抵达新大陆求学。此举开中美文化交流的先河。
中国幼童留美计划,是在冲破内外重重阻力下得以成行的。
尽管中国幼童留美计划,在实施几年后走向破产,但官方(地方)和民间派遣出外留学,尤其是选择美国、日本留学的热潮在19世纪晚期的中国开始蔚然成风。这为当时和20世纪初期中国的民族独立、工业发展、国防建设输送了大量的高水平人才。
岳麓书社近日出版《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一书,这本书由曾任美国中国留美幼童研究会会长、康涅狄格州州立盖特威社区技术学院经济学教授高宗鲁搜集、翻译并提供了注释。书中收入了留美幼童学成或被召回后,在不同的年龄、时期给当初的美国寄宿家庭人士等撰写的大量信件。
这些信件都很好地展现了写信人的真情实感。当初幼龄赴美,寄宿在美国平民家庭的中国学童,大多获得了寄宿家庭的善待,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长大成人的中国留美学子在回国发展后,不忘对曾经庇护、照顾过自己的美国友人嘘寒问暖,热情地介绍自己的近况,诉说自己在工作等方面的困惑。
1881年,清廷不顾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以及耶鲁大学校长朴德等人的抗议,坚持将中国留美幼童召回。如果当时没有召回这批学童,而是稳定延续留美学童的计划,中国现代化起步、实业救国的状况,或可有所不同。事实上,尽管之后,清廷一度希望重建留美幼童计划,但由于美国的排华运动已经蔓延,美国国会已经没有议员乐意担负批准中国留美计划的政治风险。
这些学子回国后,一度遭粗鲁对待,这让他们深感不满。在日后的成长发展中,这段留美经历以及急切报国的拳拳赤子心,使得他们对于19世纪晚期的中国,尤其是清廷的各种积弊感到难以理解,因而在一些信件中也一抒胸臆,尽情表达自己的困惑和痛苦。美国友人当初曾尽力安抚他们的中国朋友,鼓励他们适应环境,对于国家的转变、发展要增加一些耐心。从书中展示的中国留美学子与美国友人的信件,可以很清楚地印证这一点。
詹天佑在1906年10月24日撰写了一封给美国友人的信件,骄傲地宣称自己成为了中国第一条自主建设铁路的设计师。他说,“好像我成为中国最佳的工程师,因而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也为全体中国工程师和所有中国人的不幸,因为中国工程师们将不会再被人们信赖!”“在我受命此工作前,及时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绝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因而要开山凿石,并且修建极长的隧道。”“但我全力以赴,至今已修成一段。特附上剪报一份,使你知道当年在威士海芬在你监护下的一位中国幼童,现在已完成和将来继续要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