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湖南如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系列述评之九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卓芳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新动能。”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主持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殷殷嘱托。

  一年来,湖南聚焦“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施重点产业倍增计划和产业培塑行动,13条重点产业链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增长点。

  工程机械、磁浮交通、新一代信息技术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分别增长30.3%、23.5%、37.3%,绿色智能计算产业产值增长19%,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95万辆,研发经费投入达1283.9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57%,居中部第二……这是湖南打造的一组“新质”数据。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发展模式、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是应对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由之路。

  推动传统产业跃“级”、新兴产业聚“势”、未来产业谋“远”,畅通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湖南如何持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深度融合?

  因地制宜,盘活用好现有资源

  深冬时节,娄底涟水河以南,以钢铁巨无霸涟钢为中心,一座座工厂错落有致,延绵好几公里。现代化工厂之下,是当地一条紧密的硅钢产业链:从涟钢下线的钢卷基板,运往几公里之外的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有限公司,制成高端汽车用钢,再经邻近的华安钢宝利公司加工成汽车轻量化部件。

  娄底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曾有过“三个千万”的辉煌发展历程:千万吨煤、千万吨钢材、千万吨水泥。但随着“三个千万”高能耗产业逐步下行,娄底曾引入电子信息制造等产业链,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窘境——毫无产业基础或技术支持的新产业,发展起来确实不占优势。

  与其盲目引入新产业,不如从自身的要素禀赋条件出发。一度面临资源枯竭的娄底,瞄准了新“钢需”——高强钢、耐磨钢、硅钢,高端产品不断出新,下行的钢铁产业被重新“锻造”,千亿级精品钢材及薄板深加工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新质生产力之“新”,并非要无中生有。湖南产业基础坚实,各地的功能定位、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不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锁芯”,才能打开适合本地发展的“大门”。

  黑茶之乡安化,通过机械化改造、工艺优化和产品设计,黑茶从种植、管培到制作充满“科技范”。不仅产量和品质明显提高,产品也从单一的茶叶变化出茶牙膏、茶早点、茶面膜、茶饮料等,产业链不断延长。

  烟花之乡浏阳,一个个集科技、艺术、文旅于一体的剧情实景烟花秀,让当地烟花产业从“卖产品”向“卖创意”转型升级。

  从工业、农业到服务业,从新产品、新技术到新业态,全省各地优化产业布局,在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上下功夫,因地制宜谋划发展本地优势产业,呈现“百舸争流千帆竞”的蓬勃景象。

  双轮驱动,新旧赛道竞相并行

  无人驾驶收割机有条不紊地收割稻子,收割机存储仓满了之后,自动通知无人驾驶运粮车来接粮食……长沙望城区4万亩高标准农田上,不闻人语响,但见机械忙。

  这是全国首个全程无人操作的双季稻无人农场,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助力下,农民不用下田,只需在手机上操作,无人驾驶的联合收割机、运粮车就能成为好帮手,田间用工减少70%以上,整体效益提高20%以上。

  插上新质生产力的翅膀,传统农耕正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新质生产力之“新”,不是忽视、放弃传统旧产业。新旧产业要转换,绝不意味着非此即彼。一方面,湖南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技术催生新兴产业形态、引领未来产业形态。

  湖南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规划16条重点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延伸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构建富有湖南优势和特色的“4×4”现代化产业体系。

  筑牢传统产业的坚实底盘,用好工业技改、数字化赋能等手段,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工业为例,2024年,全省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产品数字化普及率分别达到83.8%、74.2%。

  “铆足劲”的新兴产业、“萌芽期”的未来产业,尤其需要政策托举。

  近年来,湖南瞄准万亿级产业规模目标,密集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培育壮大先进计算、音视频、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加快引进人工智能、生命工程、量子科技、前沿材料等未来产业重点项目和创新企业,支持有基础、有优势的市州先行先试,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

  激活科创“源”动力,驱动产业向“新”而行

  2024年岁末,两则消息引发湖南的企业、高校广泛关注——

  11月19日,湖南2024年企业研发财政奖补资金申报工作启动,最低奖补金额申报门槛由20万元下调至1万元。

  12月18日,《湖南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横向科研项目备案工作操作指引》出炉。单个横向科研项目实际到账资金达50万元以上且通过委托单位验收,于省科技厅备案后,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评价、职称评聘上,视同省级科研项目。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向奔赴”,湖南优化创新生态释放出强烈信号:一方面,优化企业研发奖补政策,下调门槛,让企业更有意愿、能力承接科研成果;一方面,优化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面向市场和企业寻找承担科研项目的动力。

  新质生产力之“新”,动力源自科技创新。在科技体制改革上快人一步,就能推动科技创新更进一步。

  2024年是湖南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这一年,在湘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突破50%,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近5000亿元;作为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一举突破1.75万家。全省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和强度,预计将在2023年的基础上持续增长。

  如果说“从0到1”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原始突破,那么成果转化进入市场就是“从1到100”的路径演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也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校企供需信息不对称,是阻碍科技成果落地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打通“堵点”,湖南开展校企合作“双进双转”活动,线上线下常态化征集发布企业技术需求和校企合作专家清单,为推动校企精准对接提供信息保障。2024年,校企合作“双进双转”活动已征集重点企业技术需求2011项、校企合作专家团队2324个,促成校企合作项目415个、合同金额4.76亿元,预计未来三年将新增产值超160亿元。

  长沙锚定“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明确七大重点任务,出台20条支持政策,汇聚各类创新平台3000多家。知名全球性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4”显示,长沙居全球科研城市第23位,较上年度上升7个位次。

  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湖南连续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制造业关键产品“揭榜挂帅”项目。大型民机车架式起落架、碳化硅晶圆双面抛光设备等一大批面向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新质生产力转化落地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为产业现代化锻造未来空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