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在文学的广袤天地里,思想碰撞出火花,故事编织成锦缎。今日,“作家写作家”栏目正式与您见面。
在这里,作家们转换角色,以同行的敏锐洞察、知音的深切共鸣、朋友的热切关怀,解读彼此作品中和生活中的灵魂脉络。从构思萌芽的瞬间,到历经磨砺的修改升华,全方位展现文字诞生的奇妙旅程。
我们期望借由这一方小小的版面,打破创作与阅读的隔阂,使您在字里行间感受文学的温度与深度,跟随作家们的笔触,一同漫步于精彩纷呈的文学世界,探寻人性、感悟时代,开启一段段启迪心智的纸上征途。
吴岳添
做了几十年翻译,我总觉得在译者与作者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缘分。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傅雷译巴尔扎克,毕修勺译左拉,草婴译托尔斯泰,皆用了数十年或毕生之精力翻译一位经典作家的作品,他们与作者的缘分可谓深矣!更巧的是1902年左拉去世,毕修勺刚好出生,就像是左拉转世一样,他到法国留学时迷上了左拉的作品,回国后毕生翻译左拉的小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虽然是巧合,但我不禁由此联想到他们不仅与作者心灵相通,更有为之献身的殉道精神,可以说是为了完成翻译经典巨著的重任才来到世上的。
每位译者都有自己的爱好,通常都会翻译自己喜欢的作品。2002年,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和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成立了“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评选委员会,由我担任法国小说评委会主任。2008年,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出版了她的代表作Les Années,回忆她从小到老的成长过程。Les Années的原意是“年代”,不过是复数,在法语里意味着年复一年,隐含着岁月流逝的沧桑之感。埃尔诺采用她创造的“无人称自传”这种前所未有的体裁,把个人的私事与时代的大事融合在一起,以人们共有的经历来反映社会的演变。她在自己回忆的同时促使别人回忆,从而使这部自传成为整整一代法国人特别是法国妇女的集体记忆,不愧为一部风格新颖和意义深远的杰作。因此在当年法国报刊和出版社推荐的许多优秀小说中,我一眼就看中了这部小说,并在2009年译成中文,为了传达原著的神韵而把书名译为《悠悠岁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2010年1月出版。
我当然不可能预见到埃尔诺会在202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我在中译本的序言中已经指出:埃尔诺“采用了‘无人称自传’这种前所未有的体裁,这一创举使《悠悠岁月》成为21世纪的法国新文学的一部先驱之作,也使埃尔诺当之无愧地跻身于法国当代第一流作家之列”。
其实埃尔诺的获奖并非偶然,她早年的作品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而她在20世纪70年代走上创作道路的时候,正好受到了当时法国文坛崛起的三位明星作家的影响:莫迪亚诺擅长采用虚实相间的笔法,回忆自己未曾经历过的战争年代;勒克莱齐奥的小说对现代消费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佩雷克往往详细列举具有时代特色的物品来唤起人们的回忆。埃尔诺充分借鉴了这几位大师的风格,通过一些旧照片来回忆自己的一生,她在书中列举的大量物品,可以明显地看到佩雷克的影子。她精心选择的被大众共同关注的题材,无论什么年龄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内容和清晰的记忆。即使是外国读者也会感到亲切,因为书中描写的战争年代的贫困、家庭中的代沟、地铁里的拥挤、商店里琳琅满目的新产品等等,都是我们曾经或正在经历的现实。
2009年我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的成员访问法国,在巴黎给埃尔诺打过电话,但始终没有人接。在她获奖之后的2023年11月,我到欧洲旅游,特地给她带去了再版的中译本和一幅精美的湘绣,但仍然未能和她会面。后来我才知道,她独自住在巴黎郊区的塞尔日,虽然庭院宽敞、环境幽静,但只有两只猫陪伴着她。她晚年身患癌症,膝盖等处动过两次手术,外出不便,所以一般不接陌生的电话。我的长子吴严在卢森堡工作,我委托他在适当的时候把我的新版译本和湘绣送给埃尔诺,并且发去了一段介绍自己的录像。2024年5月26日法国的母亲节,吴严带着玫瑰花拜访了她。埃尔诺观看了我的录像,以及我赠送的《悠悠岁月》的译本(扉页上有我的题词和我的邮箱),欣赏了有荷花图案的湘绣。并且把加里玛出版社新版的《悠悠岁月》,赠送给我:
题献给您,吴岳添:
无比感谢您的译作把这些法国的也几乎是世界的岁月带到了中国。
致友好的问候。
安妮·埃尔诺于塞尔吉
2024年5月26日
5月30日埃尔诺给我来信:
亲爱的吴岳添:
您的礼物使我极为感动,我已经挂在卧室里,以便醒来时就能看到这朵精美而又华贵的花……在您为我制作的录像里看到您和倾听您的声音,我感到非常快乐……
我希望您生活愉快,身体健康,我也希望在法国、也许在中国见到您。
非常友好的安妮·埃尔诺
2024年5月30日
又及:
谢谢!荷花,它比菊花更美,而荷花尤其是爱情和幸福的象征。
以后我们就一直保持联系,而且关系越来越密切。她在奥运会之前再次感染了新冠,幸好已完全康复。从此她在给我的信末都署名安妮,也就是把我当成了亲人和知交。我衷心祝愿她健康长寿,并期待着今后能有机会和她相见。
埃尔诺在获奖演说中说到她20岁时在日记里写下的诺言:“我要为我的族群复仇而写作”。她的“族群”就是包括贫苦的工农大众和小商贩以及从外省来到巴黎的“国内移民”在内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受到更多屈辱与伤害的女性。埃尔诺通过读书、成为教师和作家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然而她认为个人取得的成就弥补不了她遭受的不公,她要做的是使她的诺言在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就是把她作为女性和社会反叛者的声音永远铭刻在文学之中。她的获奖是世界对她的诺言的认可,但她表示“我没有把授予我诺贝尔文学奖看成是我个人的胜利,认为它在某种意义上是集体的胜利”,并且要“继续为反对任何形式的非正义而斗争”。
埃尔诺毕生都在为维护女性的权益而奋斗,现在虽然已经85岁高龄,但仍然坚持每天写作4个小时,真正称得上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值得我们景仰。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资深法语翻译家;安妮·埃尔诺系法国当代作家,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