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芳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耳熟能详的《数九歌》读来朗朗上口,生动形象地记录着冬至到来年春分的物候变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即从冬至这天算起,每数九天算一个“九”,数到九个“九”,共计八十一天后,春天便会翩然而至,到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在御寒条件有限的古代,贴绘《九九消寒图》让古人把萧索的冬天过得雅致有趣。每年冬至前,家家都要忙的一件事就是绘制一张消寒图,或贴于自己家中的墙上,或赠给亲朋好友。消寒图形式主要有文字图式、圆圈图式和梅花图式,上下横竖九格,总数为八十一。冬至时节一天描写一笔,八十一天后一幅消寒图便诞生,相当于完成了一份过冬日志,非常有意义。
据说,《九九消寒图》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所创。文天祥被俘孤身独处狱中,心情郁愤,为了度过漫长的严冬,又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意志,于冬至这天在墙壁上画了一株凌霜盛开的蜡梅,枝上共有九朵梅花,每朵九叶花瓣。他每天涂抹一瓣,待到梅花涂遍之时,“九九”正好结束,借以坚信寒冬必将过去,春天一定来临。后人为了纪念文天祥,就逐渐演变成了不同版本的消寒图。
现存较早的梅花《九九消寒图》是明代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刊刻的木版年画,图中央画一树瓶中梅花,枝丫横斜,簇放出八十一朵梅花,花瓶四周绘有一九至九九的气候和景物。人们可在花瓣上染色或记录每天风雪阴晴等变化。每天染色一个,染的时候有讲究,“上点阴,下点晴,左点雨,右点风,若是下雪点当中。”等到数九结束,再来看时,一幅鲜艳欲滴的红梅图便出现在面前,如一束静静擎举的火焰,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心中顿生温暖。
还有一种画九,是在一张白纸上画九个大方格,每个格子里画上九个圆圈,根据每天天气情况在圆圈不同位置上涂黑。“写九”消寒,始于清代道光初年,道光皇帝亲书“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空心字,让大臣们每天在钩好的轮廓内填写一笔,九字填完,“数九天”正好数尽。
九九消寒的方法传到民间后,文人墨客趋之若鹜,总喜欢聚在一起舞文弄墨,有写作“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的;也有写作“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的。更写实更生动,也富有诗情画意。
漫漫冬日,九九消寒。古人们是在一日一笔中,随着时光雅致地消磨着这段冰天雪地的日子。有了这样恬淡闲适的心态,不经意间,冬日灰暗的天空便渐行渐远,万紫千红的春景就在眼前。